美利堅打獵:從荒野獨居開始

第18章 火窯與燒陶測試

“夥計們,我的計劃是這樣,我們需要燒製陶磚火爐,所以第一步是尋找合適的黏土,建造一個土窯!”

林予安拎著攝像機,帶上伐木斧和一根尖銳的木矛,開始了他的尋土之旅。

他在之前釣魚的時候,發現湖水沖刷的方向是河岸北邊,這類地方往往因為水流的沖刷和沉積,更容易形成細膩的黏土層。

果然,在一處河灣的內側,他發現了一片質地細膩,顏色偏紅的泥土。

他挖出一塊,在手中揉捏。

“這黏土的延展性非常好,而且幾乎沒有砂石雜質,稍微處理一下,就是絕佳的製陶原料!”

找到陶土後,接下來就是選址建窯,他就選擇了一處離這個河灣約莫百米遠,地勢略高且相對平坦的空地。

這裡尋找木柴和取黏土都很方便,林予安用木矛在地面上大致勾勒出土窯的輪廓,心中已然有了清晰的藍圖。

他一邊清理出一塊直徑約一米的平整圓形地面,一邊向觀眾解釋道。

“我打算直接在地面上砌築火膛和窯室,搭建一個火焰從底部向上升騰的升焰土窯。”

藍圖已經規劃完成,林予安不再遲疑,立刻投入到緊張的勞作之中。

在正式開始搭建火窯之前,需要先測試一下這裡的黏土是否能燒陶成功。

林予安在一塊還算平整的石頭上,像和麵一樣反覆蹂躪摔打著一塊黏土。

數個小時後,在經歷多次成型失敗後,終於一個粗糙的圓形‘箅子’在他的手中逐漸成型!林予安將它放在一邊自然風乾。

今天風略大,到了傍晚風聲漸止,箅子已經有些發白,看起來似乎是可以進行燒製了。

林予安在用石頭圍成的u形火塘生中起了火,火焰立刻在乾燥的木柴間跳躍,發出噼啪的聲響。

他小心翼翼地捧起那個風乾後的圓形泥箅子,輕輕地將它放置在火塘上方,平放在兩側的石頭上。

“現在開始燒製這個箅子了!如果它能成功燒成陶質,那我們火爐的關鍵部件就有著落了!”

開放式的火塘雖然溫度不如土窯溫度高,但也足以將這種單個對精度要求不高的陶器燒結。

火勢漸漸旺了起來,林予安不斷地往火塘裡新增著乾燥的細柴,讓火焰均勻地舔舐著箅子的底部。

他不敢讓火勢一下子太猛,擔心溫度驟升會導致箅子開裂。

他對著鏡頭解釋道:“燒陶的第一步要緩慢去除殘餘的水分,雖然這個箅子已經風乾了,但內部還有微量的溼氣。”

時間一點點過去,箅子在火焰的烘烤下,顏色開始發生細微的變化。

林予安全神貫注地觀察著,不時撥動一下火塘裡的柴火,確保箅子受熱均勻。

大約過了兩個多小時,他判斷箅子內部的殘餘水分應該已經蒸發的差不多了。

他開始逐漸加大火力,往火塘中新增更多更粗的木柴。

火焰更加猛烈地向上竄動,將整個箅子都包裹其中,暖紅色的火光映照在林予安的臉上。

他能聞到一股泥土被燒灼的特殊氣味,這是黏土在高溫下發生化學變化的訊號。

這是一個關鍵的階段,黏土中的礦物質在高溫作用下會發生熔融和再結晶,從而形成堅硬的陶瓷結構。

林予安需要儘可能長時間地維持這個高溫狀態,以確保箅子能夠充分燒結,保守估計需要到明天早上了。

他已經管理好了自己的預期,沒打算一次能成功,他只想實驗一下這個黏土是否能燒成陶,哪怕是陶片也行。

持續新增了近兩個小時的柴火後,火塘中的火焰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狀態,還好乾柴準備的很多,足以消耗到明天早上。

夜幕已經完全降臨。

火塘中的火焰成了這黑暗中唯一跳動的光源。

林予安時不時地站起身,活動一下有些僵硬的四肢,然後又坐回火塘邊,從身邊堆積如山的柴火堆裡揀出幾根大小合適的乾柴,小心地添入火中。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