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對於一個需要精確控溫的冷燻房來說,光有堅固是遠遠不夠的,它還需要穩定。”
他用手觸控著雪屋的內壁,繼續解釋道:“雪本身就是熱的不良導體,隔熱效能不錯。”
“但在外面零下幾十度的狂風持續吹襲下,寒冷依然會不斷地滲透進來,導致內部溫度劇烈波動。”
“冷燻,不是隻有煙霧就可以了。”
“首先,是防腐物質的附著效率,煙霧中那些看不見的酚類、醛類和酸類物質。這些物質要有效地附著在肉的表面,並滲透進去。”
“這就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略高於冰點的溫度環境。溫度太低,肉的表面會結上一層細微的冰晶,極大地阻礙煙霧的附著和滲透。”
“煙燻幾十個小時,可能效果還不如在穩定溫度下燻幾個小時。”
“如果溫度劇烈下降,空氣中的飽和溼度會降低,導致煙霧中的水蒸氣在冰冷的肉表面上,凝結成一層水膜。”
“這層水膜不僅會沖刷掉已經附著上的煙燻風味物質,更糟糕的是,它會形成一個潮溼的厭氧環境,這簡直是某些致命細菌的溫床!”
“在不穩定的低溫下進行冷燻,得到的可能不是美味的煙燻肉,而是一塊包裹著煙燻味的,細菌培養基。”
“所以,一次完美的冷燻,必須在一個高度穩定的溫度區間內進行。”
“只有這樣,食物才能在緩慢脫水的同時,均勻地吸收煙燻物質,形成那種風味醇厚的完美狀態。”
“所以,“要進行一次完美的冷燻,就必須創造一個能夠抵抗外界環境劇變的‘恆溫箱’。而這,就是我們下來要做的。”
說著,他開始進行下一步,也是最能體現這個工程,專業設計的部分——建造內牆。
用同樣的方法,但使用更小的雪磚,在這個半球形雪屋的內側,沿著牆基,開始壘砌一道平行的更矮內牆。
他壘得很仔細,確保內外牆之間,留出了大約十五厘米的均勻空隙。這道內牆他並沒有封頂,只壘到了形成一個環形的內圈。
“現在,是解決我們剛才所有問題的核心方案,雙壁結構。”
他指著內外牆之間的那道空隙說道,“真正的保溫秘訣,不是雪,而是被雪囚禁起來的靜止的空氣。”
“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幾乎完全靜止的空氣層,就是一個最高效的隔熱層。”
“它就像我們現代建築裡的牆體保溫層,它會極大地減緩外界的嚴寒向內部滲透的速度,將我們剛剛擔心的溫度驟降風險降到最低。”
“我並沒有壘砌的很高,因為煙霧從底部進入,主要在煙燻室的下半部分,也就是我懸掛食物的核心區域迴圈。”
“我只需要保證這個核心區域的溫度高度穩定,防止肉表面結冰、防止水汽凝結就足夠了。”
“把內牆建得太高,不僅浪費體力和材料,還可能影響上部煙霧的順暢排出。”
“有了這道空氣牆的保護,這個煙燻室下半部分的溫度,都能穩定地維持在最適合冷燻的、零上幾度的理想區間。”
“就能完美地控制水分的析出,讓煙燻物質高效附著,從而避免所有的風險”
這座白色的半球形建築,靜靜地矗立在風雪之中,只有一個拱形的入口和一個預留的煙道口。
從外面看,它只是一個普通的雪屋,但從內部看,這個巧妙的雙壁結構,已經將它升級成了一臺專業的食品加工裝置。
從美觀程度上來說,它就像一個來自外星球的探測器,充滿了科幻般的幾何美感,立刻為他創造出了一片絕對平靜的工作空間。
接下來是煙道。
他將幾塊最長的雪磚並排鋪在冰面上,從u-字形雪牆的底部中心,一直延伸出去兩米遠。
然後他在這些雪磚的中間,用那把大馬士革獵刀,一點點地刮削,修整出一條半圓形的凹槽。
這個過程雖然比用專用工具慢,但在他精準的控制下,效果同樣完美。
“現在,我們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如何防止煙道被煙霧中殘留的熱量融化。”
“我們需要水,而且最好是溫水。”
他轉身快步返回庇護所,溫暖的氣息撲面而來,直接走到壁爐旁,將那口一直煨著熱水的鐵鍋拎了起來,再次走回風雪中的施工現場。
鐵鍋優秀的導熱性,在此刻反倒成了一個小小的麻煩,他能感覺到熱量在迅速流失,所以必須抓緊時間。
他將鐵鍋穩穩地放在雪地上,戴上丁腈手套,用手試了試水溫,依舊是溫的。
“用溫水製作冰釉,不僅能讓水更好地滲入雪磚的孔隙,形成更堅固的結合,也能讓我的手在操作時不至於被瞬間凍僵。”
然後,他用手蘸著鍋裡的溫水,在整個煙道凹槽的內壁上,開始快速而均勻地塗抹。
溫水接觸到零下幾十度的雪磚,幾乎是瞬間就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層薄薄的冰殼。反覆塗抹了好幾層,每一層都讓冰殼變得更厚更光滑。
如此反覆幾次,一層晶瑩剔透“冰釉”便形成了。
“這層冰釉是關鍵,它會在煙霧的熱量傳遞到脆弱的雪磚結構之前,優先吸收熱量。”
“煙霧中極其有限的熱量,大部分會消耗在將這層薄冰昇華的過程中,也不會造成融化滴水。這是一個可以自我修復的設計。”
做完內壁處理,他用另一批同樣處理過的雪磚,小心翼翼地反扣在上面,並用雪漿將接縫處完全密封。
一條內部光滑,能夠抵抗熱量,長約兩米的密封煙道就這麼誕生了。
它的末端,如同一條沉默的白色巨蟒,精準地探入了半球形雪屋的牆基。
現在,只剩下最後的部分——火塘。
“前些天,為了製作冰鑽,我用三角手鋸,費了很大力氣,從一塊巨大的皂石上,切割出了石板,搭建了一個小型的鍛造爐。”
“現在,鍛造任務已經完成,這些耐火蓄熱效能極佳的皂石板,就成了我建造新裝置最完美的預製件。”
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將這些沉重的石板一塊塊地搬運到冰面上的施工地點。
他先是在冰面上,鋪設了一層厚厚的溼潤雲杉木段,作為基礎的隔熱層。
然後,才將最大的皂石板鋪在木段之上,形成一個平整絕緣平臺。
“木材負責基礎隔熱,石板負責耐火承重,雙重保險,萬無一失。”他拍了拍堅硬的石臺,滿意地說道。
在這個堅固的平臺上,他開始用其他切割好的皂石板,將它們犬牙交錯地搭接在一起。
因為石板的邊緣都經過了精心的切割,所以它們之間的拼接幾乎嚴絲合縫。
很快,一個長方形四面圍合的“石盒子”便初具雛形。
將這個石盒子的一端,與之前建好的雪磚煙道入口精準地對接,並用溼潤的雪漿和碎石,將介面處徹底密封,不留一絲縫隙。
這裡,將是爐灶的“排煙口”。
林予安站起身,繞著自己的新作品走了一圈,開始詳細解釋這個設計的精妙之處。
“這個封閉的爐灶,內部其實被我分成了三個功能區,空氣和煙霧會在裡面,進行一場從頭走到尾的旅行。”
林予安蹲下身,將鏡頭視線與那個低矮的進氣口齊平。風雪從他身後掠過,發出嗚嗚的聲響。
“這個爐灶的原理,不在於它有多複雜,而在於它有多直接。”
他用戴著手套的手指,點了點最前端的進氣口,“這裡是起點。新鮮空氣從這個唯一的低處入口被吸入,進入爐膛的第一部分。”
“我會在這裡,用最耐燒的硬木,維持一小堆高溫的炭火,是整個系統的動力源。”
他的手指,順著石爐平滑的頂部,向中間移動,“看這裡,熱空氣,攜帶著燃燒產生的廢氣,會不可避免地向後流動。”
“而在這個區域,我會堆滿溼潤的木屑和苔蘚,它們不會被點燃,只會被從下方流過,超過一百度的熱空氣持續烘烤蒸餾。”
“就像把溼毛巾放在一塊滾燙的鐵板上一樣,熱量會逼出水分形成濃郁的煙霧,這裡是煙霧工廠。”
他的手指最終停在了爐灶的末端,那個連線著白色煙道的洞口。
“最後,所有氣體,無論是高溫廢氣,還是低溫濃煙,都會在這裡匯合。最後被煙燻室的負壓抽吸系統,強制性地全部吸入煙道。”
“我只需要在睡前把炭火加足,再把把溼料堆滿,產生一晚的煙燻應該不是問題。”
————
(求月票~~晚上還有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