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博準備搭建一座大棚,找安捷倫買了點建材。
一副輕質合金框架用作房屋支撐結構,草原上常見的氈包似的外形。
合金框架是可折迭的,安裝很方便,直接拉開就行,不過就是一個空空的骨架,內部空間約莫三十立方,作為臨時大棚,已經足夠寬敞。
中庭地面有一定傾斜角,林博還得先打下一個水平地基。
他計劃購買速幹水泥建起水平基座,然後把合金框架安置上去,在框架骨骼上釘滿薄鐵皮,打一層氣凝膠隔熱,再鋪上防水苫布,留一道門通行,留四個窗戶用於通風。
至於在颶風來襲之際給蘑菇園供暖,林博打算用電熱爐,這玩意他都拆過好幾個了,加裝一個溫控功能也很簡單。
優點是便宜簡單還好用,而且省電,都不需要給東崖石窟搬一臺發電機來,拿幾塊蓄電池就能供電數日到一週。
至於缺點?無非是受限於功率,升溫速度不算快,不過只要房間有一定的保溫能力,就不必擔心室溫驟降。
除了蘑菇園的營建企劃,林博還打算在閒暇之餘,給燈塔進行裝修。
關鍵是把電路鋪設起來,機械室的鯨油發電機組就給菲涅爾透鏡和三樓的燈泡供電,一樓二樓都沒通電,他躺在臥室想看書還得點起鯨油燈,很費眼睛。
現在廚房都沒有灶頭,只有一個火塘,做飯用的是木炭,把一口鑄鐵湯鍋吊在火塘上方,這樣的廚具只能做一些簡單菜式,所以守夜人平時吃的很樸素,每一頓都是麵包配湯。
林博打算改為使用電磁爐,方便控溫,以後不論做菜也好,還是燉煮湯藥、煉製丹丸,就不必在吊鍋裡操作了。
裝修使用到的電線、開關、插座等等零件,還有逆變器、變壓器、變電器等等裝置,基本都能在副本里進貨。
林博現在一天三次到機械工廠零元購,越逛越發現好東西真多,拆下來稍微修修就能用。這也是他在機械領域專業度日益增長的好處。
週六,清早,有人看到燈塔管理員在鎮郊樹林出沒,帶著筆記和鋼筆,斜挎一個帆布包。任何人與他打招呼,守夜人都會笑著回應,若是問及他在做什麼,那人就說:“尋藥。”
往後他們每天都能看到守夜人前往林地、草甸,總是停在某個地方,在筆記上寫寫畫畫,口中咀嚼著什麼,偶爾能看到他唇角有墨綠的草汁,那個帆布包裡許多瓶瓶罐罐,在行走時發出輕輕的碰撞聲。
石塔鎮的街頭巷尾開始流傳守夜人能治病的訊息,老教師喬倫的痊癒在情報中心麵包房成為頭條新聞,又隨著婦女們勤勞的嘴,飛到各家各戶。
很快就有人慕名前往燈塔尋醫問藥。
石塔鎮的勞動人口中,一多半是附近港口城市金貝的工人,剩下是在海上討生活的漁人、水手,在工廠受傷機率不小,在海上漂泊生病更是家常便飯。
勞動人民總是在實在無法忍受時才會選擇就醫,長期以來,這個鎮子上受傷病困擾的群體數量巨大。
更不要提青少年和兒童的健康問題,沒有誰在成長中是沒受過傷的,不論是在玩耍時出了意外,或是提前參與勞動時受到傷損等等,但此前這些年輕人口的傷病根本得不到有效的幫助。
這裡的所有人都在熬,有一天算一天。
直到石塔鎮傳聞出現了一位醫師,那些熬不住病痛的鎮民,實在不想去城裡的診所醫院,才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燈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