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宋:未滿十二,是關中之主

第81章 079各方反應(4000)

第二個原因是北魏目前正準備推行一項政策:強行將冀、定、幽三州的徒河人遷徙到代郡。

徒河人是拓跋鮮卑對其餘鮮卑人的蔑稱,因西晉時,慕容鮮卑首領慕容廆率部遷居幽州徒河縣(遼寧錦州)而得名,以此凸顯拓跋鮮卑才是真鮮卑。

拓跋嗣遷徙徒河人到平城附近,是為了固本,削弱地方,這屬於國策,必須推行。

但此舉必然引得河北鮮卑人的不滿,有可能會需要派遣軍隊威懾、鎮壓,實在騰不出手,短時間內不能陷入朔方的泥潭。

畢竟赫連勃勃的統萬城確實修得堅固,一時半會真的很難攻下。

既然現在不能出兵,倒不如暫時先安定國內。

崔浩也在力主推動這項政策,那些滯留在河北的鮮卑人被遷走,同樣也符合河北士族的利益。

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北魏如今進入了將領青黃不接的尷尬時期,不是沒有名將,而是沒有頂級的軍事人才。

對此,崔浩曾有過評價:兵眾雖盛,而將領之中卻無韓信、白起,長孫嵩有治國之才,沒有進取之能。

崔浩提到的長孫嵩,也就是去年率領三萬騎兵衝擊卻月陣,被朱超石帶著二千七百人打得抱頭鼠竄的那位。

其餘如叔孫建、奚斤等老將,也並沒有帥才。

至於皇帝拓跋嗣,雖然文武雙全,倒是能夠御駕親征,但他自小多病,身體並不好。

崔浩離開偏殿,沒走多遠,迎面遇上了拓跋燾。

“參見皇長子。”崔浩趕忙行禮。

拓跋燾與劉義真一般,前些日子過的生辰,年僅十一歲,還未封王,拓跋嗣也並未冊立儲君,但北魏內部所有人都知道,未來的太子必定是這位皇長子。

在拓跋燾出生不久,其祖父拓跋珪就曾斷言:成吾業者,必此子也。

拓跋燾也沒有辜負拓跋珪的期望。

原時空中,拓跋燾十二歲時,拓跋嗣就放心讓他前往北疆,整頓邊防,而且幹得有聲有色,十六歲御駕親征,擊敗柔然可汗。

相較於劉義真,他才是真正的早慧近乎妖。

“崔公。”拓跋燾回了一禮。

他的母親姓杜,出自魏郡杜氏,是個漢人,受到其母的影響,拓跋燾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鮮卑人,至少他就很愛與人下棋。

抬起頭,拓跋燾好奇道:“聽聞朔方有了訊息,父皇急召崔公,必有大事,我正要求見父皇,詢問經過,如今偶遇崔公,還請崔公為我解惑。”

拓跋燾很敬重崔浩,主要也是因為崔浩非常受其父拓跋嗣的器重,甚至引得許多鮮卑大臣的嫉妒。

崔浩自然不會推脫,拓跋嗣因為身體的原因,並不阻止他們來往。

二人尋了個說話的地方,崔浩將自己知道的有關晉夏之戰的全部事情告訴了拓跋燾。

拓跋燾聽罷,慚愧道:“劉義真只是年長我一歲,就已經威震西北,而我年滿十一,卻還是一事無成,唉!真是虛度光陰。”

崔浩愕然,任他足智多謀,一時間也不知該說些什麼。

拓跋燾又自顧自地說道:“聽聞晉人遣使北上,不久將至平城,崔公,此事當真?”

崔浩點點頭:“確有其事。”

拓跋燾大喜:“我當書信一封,讓他們轉交給劉義真。”

“不知皇長子為何要與劉義真聯絡。”

崔浩當然不會認為拓跋燾是要效仿赫連璝,畢竟拓跋燾的處境與赫連璝截然不同。

赫連勃勃那是明擺著要廢太子,赫連璝必須自救,而拓跋嗣雖然喜愛次子拓跋丕,但拓跋燾太過出眾,拓跋丕對他根本產生不了威脅。

拓跋燾聽了崔浩的疑惑,笑道:“我既然聽說了他的名聲,他也應該知曉我的名字,我們年齡相仿,又同樣尊貴,註定會是一對宿敵。”

他的言語間滿是自信。

早在聽說劉義真擊敗赫連璝後,拓跋燾便注意到了他。

如今對方斬殺赫連勃勃,平定關中,於拓跋燾看來,倒是有資格成為自己一生的對手。

北涼,姑臧。

西秦的使者翻山越嶺,來到此地,卻發現迎接他的官員幾乎人人都身著舊袍,連個穿新衣服的都沒有。

這讓西秦使者大為驚訝。

他也不是第一次出使北涼,印象中,這些人都是出自當地豪族,日子應該也沒有這麼苦吧。

西秦使者找到機會,詢問一位舊相識。

那位舊相識避開旁人,苦笑道:“此前劉裕入關中,劉校郎因為穿了一件漂亮衣服而被處死,如今劉義真斬殺赫連勃勃,全取雍州七郡,大王盛怒難當,滿朝文武,又有誰敢再犯。”

早在西秦使者趕到之前,晉夏之戰的結果就已經為北涼君臣所知,而且有一段時間了,但北涼官員們誰都不敢疏忽大意。

西秦使者聽說此事,又看了看自己為了宣揚國威而穿著的華麗袍服,臉色大變,非得跟隨行之人換了身樸素些的衣服,才敢去見沮渠蒙遜。

沮渠蒙遜對於西秦的提議,欣然答允。

他目前的戰略重心不在南方的西秦,而在西涼。

西涼是由涼州大姓李氏建立的漢族政權,起初定都敦煌,後來遷都酒泉,與西秦、北涼併為隴右三國。

開國君主李暠被後來的李唐皇室尊為祖先。

沮渠蒙遜早就有吞併西涼的心思,如今西秦一心防備晉軍翻越隴山,遣使與他交好,沮渠蒙遜又怎會拒絕,正好能夠放心地謀劃如何攻取西涼。

這也算是他近段時間聽說的最好訊息,因為劉義真平定關中而生出的怒氣也因此消散了許多。

(感謝錦繡乾成獻出的600部曲,感謝明不詳獻出的200部曲,感謝安靜看好書獻出的100部曲。)

今天4000字並一章發了,明天還是6000,後天上架。

感謝思無邪24,他給我指出了一段錯誤,呂蒙調解甘寧淩統一事出自三國演義,並非正史,一開始我還不信,後來一查還真是,丟死人了。主要三國故事太熟,所以做引申時沒有仔細去查史料,以後吸取教訓,不會再犯這種錯誤了,大家也別被我誤導,呂蒙確實沒有勸說淩統放下殺父之仇,只是在他們起衝突時把他們隔開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