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宋:未滿十二,是關中之主

第83章 081發賞與謝家來人

他會把關中的軍政分割開,這樣的話,就需要有一名不懂軍事,且有自知之明,不會過多幹涉軍務的雍州刺史。

畢竟軍事上的事情,最忌令出多門,所謂刺史,一心處理內政即可。

而劉義真的安西將軍府恰巧就有這樣一個人選,正是安西長史王修。

以王修輔佐劉義真平定關中的功績,以及他二把手的身份,接替劉義真成為雍州刺史並非難事。

至於關中的軍隊,劉義真計劃一分為三。

以傅弘之領馮翊太守,都督渭北之馮翊、北地、扶風三郡諸軍事。

以段宏領京兆太守,都督渭南之京兆、始平二郡諸軍事。

以安定太守王康都督嶺北之安定、新平二郡諸軍事。

劉義真選擇王康都督嶺北軍事,而非其兄王基,完全是因為王康的才能更出眾。

同時,傅弘之擔任雍州司馬,在馮翊郡的治所臨晉縣(陝西大荔)辦公,而王修則坐鎮長安處置政務,形成長安-臨晉的政軍二元制格局。

段宏、王康二人皆受傅弘之的節制,但傅弘之只是司馬,並非刺史,無權任免他們的將校,從而限制了傅弘之的權力。

王鎮惡的部眾會被一分為二,一部分留在嶺北,其中安定八千,新平二千,共計一萬。

剩餘二萬將士將會與飛騎軍一併駐紮在渭北,隸屬於傅弘之,待補充了將士,共計二萬五千人。

當然,劉義真還準備等回到了渭北,找渭北士族索要部分部曲,同樣會歸屬在傅弘之的麾下。

現在的情況跟劉義真剛穿越時可不同了,那時候,只有王鎮惡才有威望統率後秦降卒。

而在如今,哪還有後秦降卒,大家都是晉軍。

傅弘之出自北地傅氏,雖然早在東晉永和年間(345年-356年),其祖父就已南渡,但是一筆寫不出兩個傅字,也算是關中人,以他目前在軍中的威望,完全能夠取代王鎮惡。

劉義真對於傅弘之的能力也是放心的,臨晉縣毗鄰蒲坂,一旦河東郡有事,傅弘之也可以快速增援朱超石。

而傅弘之原有的五千南方步騎,將會交給王鎮惡。

劉義真南下時,將會由王鎮惡、沈田子各領五千將士隨行護衛,這些南方將士離家太久,也是時候帶他們回去探親了。

至於關中三股軍事力量的最後一股,段宏則會統領二萬義從軍駐守渭南。

同時劉義真會在確認北魏不可能西進的情況下,命令段宏把義從軍打散,重新組編,消除他們身上的部曲屬性,等到將來劉裕派人替他們分田,這些人也得了田地,自然會把家眷從渭南士族的塢堡中接出來,等同於白白得了二萬隱戶。

這件事,渭南士族無法阻止,否則就得是他們承受義從軍的怒火了。

正因如此,劉義真才會打渭北士族部曲的主意。

劉義真對自己的安排還是挺滿意的,王修與傅弘之分領軍政,相互配合,定能替他看住關中。

王修手頭沒兵,傅弘之是名義上最高軍事長官,但段宏與王康合力,麾下將士也不比他少。

而且,傅弘之雖然能帶王鎮惡的兵,但這些將士都並非他的嫡系,真要作亂,都不用劉義真親自北上,只需王鎮惡帶上一支偏師即可平定。

劉義真洋洋灑灑寫了萬字,包括他自己離開後關中權力分配的想法,以及這樣做的原因,全都寫在了家書裡,另外派人快馬加鞭送往彭城,交由劉裕定奪。

至於謝瞻,則在安定多住了幾日。

從謝瞻的口中,劉義真得知了劉裕有意撮合他與謝景仁的嫡長女。

對此,劉義真並不驚訝。

原時空中的廬陵王妃,正是此女。

劉義真笑道:“如此說來,我與宣遠以後就是姻親了。”

謝瞻卻不無擔心道:“下官出自寒素之門,祖父、父親都沒有擔任過二千石的官職,吾弟宣明(謝晦)德行淺薄,能力平庸,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得到太尉的厚遇,如今又與桂陽公結成姻親,不敢欺瞞桂陽公,下官擔心這並非家門之福。”

劉義真知道,謝瞻太瞭解謝晦了。

他與謝晦的感情一直很好,但謝晦的官越做越大,他就越來越怕,劉裕還在世時,謝晦備受信任,官至侍中,中領軍,統領宮中宿衛。

但謝瞻卻因為謝晦受到的恩寵而恐懼不安,甚至有病也不肯去治,希望就此病死,最終也稱心如意。

看起來很可笑,然而,謝瞻的擔心並沒有錯,在他病死的五年後,謝晦被迫打起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反叛,最終自己兵敗伏誅,同時也禍及家門,兄弟子侄皆被從坐處死。

沒有看到那一幕,也算謝瞻的幸運。

劉義真寬慰他:“宣遠多慮了,陳郡謝氏乃是華夏高門,不應妄自菲薄,謝從事(謝晦)更是太尉的謀主,足智多謀,行事縱有不妥之處,哪怕念在姻親的份上,我也會幫著宣遠一同規勸他。”

明天中午十二點上架。

這樣的權力分配,我個人是覺得合理的,關中是形勝之地,絕對不可能讓人軍政一手抓,所以我從開書就在鋪墊王修不懂軍事,歷史上的他究竟懂不懂,我也不清楚,只不過桓玄評價他是平世吏部郎才,應該是個純粹的文官,同時史書中也沒有他在軍事上的建樹。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