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不等劉義真表態,繼續道:“車士可知曹魏因何而亡?”
劉義真當然清楚:“曹魏實亡於曹丕。”
別看司馬家是透過高平陵之變篡奪的權力,但禍根卻是在曹丕時就已種下。
曹丕也是一位奇人,稱帝后,借鑑東漢外戚、宦官專權的教訓,杜絕外戚、宦官干政。
與此同時,他又奉行打壓宗室的政策。
曹魏近支宗室的人身自由、社會交際、對外溝通都被有司嚴密監視、甚至隔絕,別說參與國事了了,實際處境形同囚徒。
甚至在物資生活上都得不到保障,曹魏宗王的封戶甚至比部分侯爵還要少,曹植就曾感慨自己‘號則六易,居實三遷;連遇瘠土,衣食不繼。’
曹真、曹爽父子能在曹魏收穫重用,是因為他們並非曹操的血脈,曹真只是養子而已。
這麼說吧,曹魏宗室甚至都比司馬家更迫切地想要看到他們謀朝篡位。
至少司馬炎即位後,就立即下令解除了曹丕對諸曹、諸劉,即漢、魏宗室的禁錮,曹魏宗室得以在司馬家的開恩下,重獲自由,並可以參與到朝政當中。
譬如曹洪幼子曹馥,入晉後,官至尚書右僕射。
僅有曾當過天子的陳留王曹奐和邵陵公曹芳依然受到圈禁。
其餘曹魏宗室唯一付出的,只不過是降為公侯而已,甚至食邑都沒有減少,又有誰會懷念那個曹魏。
劉義真回答曹魏實亡於曹丕,還真不算冤枉了這位甘蔗劍聖。
劉裕很認同這個觀點:“士人並不可靠,你將來可以重用他們,但不能依賴他們,需得讓宗室、外戚、宦官與士人相互制衡,方能高枕無憂。”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劉裕篡晉的心思,大抵也是如此,所以只有他們父子二人的時候,都不避談改朝換代後的一些事情。
劉裕又道:“世祖武皇帝(司馬炎)矯枉過正,而你又不是那位何不食肉糜的惠皇帝,不必擔心因為重用宗親,會重蹈八王之亂的覆轍。”
他今日之所以與劉義真說這些,是因為劉義真對待劉義符的態度而讓他深感不安,擔心劉義真也同樣防備著其餘兄弟。
司馬炎因曹魏之事矯枉過正,劉裕也不希望劉義真因西晉之事而視宗親如洪水猛獸。
劉義真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他沒有急於表態,而是對劉裕道:“請父親准許孩兒取來箭壺。”
劉裕頗為疑惑,但也不擔心劉義真會突然發狂,趁機行刺自己。
畢竟他都已經許諾了世子之位,劉義真再急,也不會幹出這種蠢事。
況且劉裕是一頭老了的猛虎,不是一頭病虎,獠牙還在,真要單打獨鬥,像劉義真這樣的,劉裕能打十個。
“可。”劉裕微微頷首,他也好奇劉義真的用意。
不多時,劉義真捧著箭壺進門。
他當著劉裕的面,接連抽出三支箭矢,逐一將其折斷,指著腳下的斷箭對劉裕道:“孤則易折,孩兒豈能沒有兄弟為羽翼。”
劉裕不住地點頭。
劉義真又抽出三支箭矢,將它們握在一起,道:“眾則難摧。”
說罷,手上一用力,怎料咔嚓一聲,三箭齊聲而斷。
劉義真瞠目結舌,這模樣,倒把劉裕逗樂了。
他拍著劉義真肩膀,笑道:“吾兒果真長大了,有了力氣。”
劉義真心中不解:毛利元就的三個兒子不是沒有折斷三支合束之箭嗎,怎麼到我這,竟然一折就斷。
毛利元就的三矢之訓,其實早在南北朝初期就有先例,如今退守白蘭山的慕容阿豺,因其有子二十人,未來在臨終時,就弄出過二十矢之訓,叮囑兒子們要戮力一心,保國寧家。
這比毛利元就的版本早了一千多年。
劉義真連忙找補:“父親有子七人,孩兒請以七矢再試。”
劉裕欣慰地搖搖頭:“不必再試了,你能明白這個道理,為父已經放心了。”
儘管不相信劉義真有如此神力,但真要讓他把七支箭也一起折斷,那可就真的鬧笑話了。
劉義真對待除劉義符以外的其餘兄弟,會秉持著一個既用且防的態度,不至於跟曹魏一樣,把他們圈禁起來當豬養,也不會像司馬炎一樣,悉數委以重權。
簡單來說,劉義真的弟弟們可以幫他治理地方,甚至可以高居廟堂,商討國家政策,但絕不允許他們把手伸到軍隊裡面去。
不過,既然要用這些弟弟,就得與他們建立感情。
劉義真稍作猶豫,拱手道:“孩兒有一不情之請,斗膽面陳父親。”
劉裕挑了挑眉:“何事?”
“孩兒希望父親對待其餘諸子,如視車兒(劉義隆),孩兒自會撫慰他們,如此,將來才敢放心任用。”
劉裕明白劉義真的意思,就是讓自己唱白臉,當個嚴父,他來唱紅臉,做個慈愛的兄長,如此弟弟們都會敬愛這位兄長。
朱元璋與朱標就是這麼幹的,每次朱元璋責罰兒子,朱標就會跳出來求情,所以朱標在兄弟中很有威望。
但劉裕不悅道:“我老矣,難道就不能享受天倫之樂?”
“老子曰: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既得隴,復望蜀,他們得到了父親的寵愛,就會想要獲得更多,譬如孩兒,正是因為父親寵愛我,使我生出了不該有的心思,所以兄長失位,兄弟失和。”
劉義真迎著劉裕的目光,他坦然道:“父親欲得天倫之樂,這是人之常情,但也請體諒孩兒想要顧全手足之情的苦心。”
劉裕又一次沉默了。
究竟是他的天倫之樂重要,還是劉義真的手足之情重要,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
況且劉義真拿自身來舉例,無疑是極具說服力的。
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劉裕根本沒得選擇,出於理性、感性考慮,他都只能讓劉義真當世子,也必須讓劉義真當世子。
所以劉義真才敢提出這個不情之請。
劉裕嘆息道:“車士,為父可以答應你的請求,但是你也要善待你的兄弟,不要辜負了為父。”
劉義真見劉裕答應,心中暗喜。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