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宋:未滿十二,是關中之主

第92章 089劉裕稱公(4K,求訂閱)

劉義真、劉義隆走出太尉府,步上馬車。

劉義隆再也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他撲入劉義真的懷中哭訴道:“弟三歲時,阿母就被賜死,弟也因此遭到父親的憎惡,每每看到兄弟們在父親膝前承歡,弟又何嘗不羨慕,弟不敢奢求得到父親的喜愛,但是,阿兄,難道弟就不是父親的兒子嗎?他為何要當眾羞辱我。”

上次劉義真在劉裕懷裡哭,那是在演,而劉義隆在劉義真懷裡哭,卻是真情實感的爆發。

他是權臣的兒子,是彭城縣公,徐州刺史,名義上監徐、兗、青、冀四州諸軍事,這樣的身份,在劉裕眼裡,竟然只配娶一個庶女。

劉義隆如何不委屈,如何不覺得屈辱。

胡道安被賜死的時候,原來的劉義真也只有三歲,沒有留下相關記憶,知曉內情的人無不三緘其口,劉義真也無處打聽。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劉義真只得伸手撫著他的背,溫柔地撫慰道:“阿兄說過,有我在,不會使三郎身陷險境,同樣,也不會讓任何人折辱三郎。”

劉義隆毫不懷疑二哥的這句話。

眾所周知,劉裕已經決定改立劉義真為世子,劉義隆同樣也清楚這件事情。

但二哥為了維護自己,甚至敢於當眾頂撞父親,難道他就不擔心父親因此大發雷霆,改變心意嗎?

一念及此,劉義隆的心都要融化了。

常言道:長兄若父,長嫂若母。

劉義隆自記事起,就從未感受過父愛,也從沒有人對他這麼好,此時此刻,他在心裡已經把二哥視如父親。

劉裕?真不熟。

他只有二哥,也還好有二哥。

劉義真對此暗自唏噓不已。

後人常說劉宋是個禽獸王朝,但問題主要不是出在二代的身上。

而是他們的後嗣,或者專指劉義隆的後嗣。

劉義隆的幾個兒子中,劉劭、劉濬弒父,劉駿則是孝口常開,曾直呼劉裕為田舍翁,甚至據傳與生母有穢聞,只是難以分辨此事的真假,另一位劉彧更是奢靡殘暴,又大肆屠戮宗室,自毀根基。

劉義真覺得,既然劉義隆管不好兒子,將來還得需要他這位伯父多操心。

其實,這倒不是什麼大問題,劉義隆、劉義康、劉義恭、劉義宣、劉義季這五個弟弟,雖然到最後,也有骨肉相殘的慘劇發生,但怎麼也比高洋、高演、高湛、高濟這哥幾個更讓人省心。

劉義真自己就和劉裕說過得隴望蜀的道理,所以,他不會嬌慣弟弟,而只是維護他們,讓他們敬愛自己就好。

免得他們生出不該有的心思。

劉義隆被殺後,臧質本想擁立劉義宣,但劉義宣卻決心擁戴侄兒劉駿。

然而,劉義宣在劉駿登上皇位後,又要起兵反叛,很大一個原因是劉駿對他凡有所求,無有不準,也讓劉義宣的野心一步步膨脹了起來。

太尉府裡發生的事情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彭城。

當然,這也是劉裕為何要把傅亮等人全都叫上的原因。

他既要加深劉義真與劉義隆的兄弟感情,也要讓別人知道,雖然劉義真與劉義符兄弟失和,但那也是事出有因,他劉裕的兒子們也有兄弟友愛的時候。

至於被劉義真當眾頂撞,會不會損了劉裕的威望,那倒大可不必擔心。

劉裕的威信是從屍山血海裡殺出來的,不會有人因為劉義真的頂撞而輕視他。

豫章公府。

劉義康一如往常地在自家庭院嬉戲。

他是劉裕的第四子,時年十歲,因為年幼的關係,尚未加封官爵。

一名奴婢聽了外面的訊息,趕忙前來報信。

劉義康滿臉的不可置信:“二兄當真為了三兄頂撞父親?你莫不是在戲弄我!”

他雖然不愛讀書,但自小就很聰明,劉義符因為與劉義真的言語衝突,昨日就已被圈禁,所有人都知道劉義真正得寵,這時候,劉義真應該做的是如何固寵,怎會在這時候為了劉義隆而與父親起衝突。

儘管這確實有可能讓劉裕因劉義真愛護兄弟,而更加喜愛他,但萬一呢。

萬一劉裕覺得你還不是世子,就敢頂撞我,等你當了世子,那還了得。

在劉義康看來,現在這種緊要關頭,二哥就不應該冒半點的風險。

他也相信,就連自己都看得明白的事情,以二哥的智慧,又如何計算不到。

所以劉義康是真的不敢相信這件事情。

但報信的奴婢卻很肯定:“公子,如今府裡上上下下都在傳這件事情,絕對假不了。”

劉義康訝異不已,他是聽說了昨晚二哥與三哥同宿,但實在想不明白他們的感情怎麼會突然變得這麼好。

不過,劉義康也不再多想,他喜悅道:“倘若果真如此,倒是我們這些兄弟的福氣。”

二哥即將成為世子,註定會是父親基業的繼承人,劉義康當然高興劉義真能夠重視兄弟感情。

如果攤上一個曹丕,當弟弟的就連哭都沒地方哭.

劉義真把劉義隆送回去後,便回了自己的院落,這裡名叫雨竹院,因庭院裡栽了許多竹子而得名。

劉義康登門拜訪,劉義真心裡是高興的。

歷史上,這位四弟的能力非常出眾,因為劉義隆的身體不好,常常患病,所以很多時候朝廷內外的大小事情都是交由劉義康來處置,劉義康也勤勤懇懇。

可以說元嘉之治,有他一半的軍功章。

後人戲說,稱十三阿哥胤祥是常務副皇帝,但劉義康的權柄比胤祥更重。

只可惜,劉義康偏偏遇上了一位自己書法的臨摹愛好者范曄,模仿他的筆跡,串聯別人謀反。

在劉義真看來,劉義康自身唯一的問題,就是在劉義隆病危,受了遺詔後,向大臣們說出了那句:如今時勢艱難,幼主即位後是否能夠駕馭這個局面。

那位幼主,便是未來弒父的劉邵。

這句話如果是出自大臣之口,譬如高拱,就曾質疑‘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也不會有人懷疑他有取而代之的心思。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