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過往算無遺策,這給拓跋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崔浩表態贊同調整策略,也更堅定了他的決心。
在崔浩離開後,拓跋嗣又召集六部大人商議此事。
北魏六部,即天部、地部、北部、南部、西部、東部,六部大人總理庶務,與皇帝共商決策。
當拓跋嗣提出要改西征為南征時,卻意外遭到了東部大人安同的反對。
安同是粟特族人,早年在草原經商,後追隨拓跋珪,屢立功勳,封北新侯。
“陛下,臣有異議!”
拓跋嗣忍著心中的不悅,強笑道:“安卿但說無妨。”
安同直言不諱:“臣早年經商,商人重利,出門做買賣,不求大賺,但也不能虧了本錢,如今中原荒蕪,而河套富庶;晉人強盛,而夏人孱弱,陛下何以舍弱迎強,舍富趨貧?”
話糙理不糙,平城往洛陽,路程有一千四五百里,大軍南下,耗用不菲,縱使打贏了劉義真,也難以填補財政,可不就是安同說的虧本買賣嗎。
話音剛落,南部大人長孫嵩便出列道:“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卿直言便是。”
“敢問陛下南征,是何目的?只是為了阻止劉義真剿滅中原義軍?還是想要爭奪河洛,經營中原?”
拓跋嗣聞言,心中越發不滿,覺得長孫嵩是因為那場慘敗,被晉軍嚇破了膽:“朕欲混一宇內,必取中原,若得河洛,自當用心經營。”
長孫嵩追問道:“敢問陛下,縱使擊敗了劉義真,劉裕又領軍北伐河洛,該當如何?”
“朕自會再度親征,與之交戰。”拓跋嗣不以為意。
“陛下!且不說洛陽遠在千里之外,南下不易,倘若不能速勝,柔然人又怎會坐視不理。”
拓跋嗣可不敢誇下海口能夠速勝劉裕,一旦南下形成僵持之勢,誠如長孫嵩所言,柔然人又豈會毫無動作。
原時空中,河洛地區亂成這副模樣,北魏卻沒有南侵,說到底,是因為劉裕還沒死。
拓跋嗣或許能夠輕易奪取洛陽,但鮮卑精銳卻不能長期駐守在洛陽。
因為北魏的都城在平城,還需防備柔然入侵。
鮮卑精銳不在,即使拿下了洛陽,也根本守不住劉裕的反撲。
所以拓跋嗣直到劉裕病故以後,才敢南下。
“或可堅壁清野,據守城池,待敵自退。”拓跋嗣改口道。
堅壁清野,說白了,就是放棄經營,只要守住城池即可。
長孫嵩聞言,苦笑著反問道:“如此,縱得河洛,又有何益?”
還是回到了安同提出的問題上,這時候南征,就是一場註定虧本的買賣。
拓跋嗣無言以對。
長孫嵩趁熱打鐵:“陛下,與其南下阻礙晉人,不如吞併夏國,壯大己身,只有自身的強大才是根本。”
安同當即附議,其餘四部大人也紛紛表態支援。
當然,最主要的是因為攻取朔方有利可圖,而南下洛陽,在他們看來,完全是出力不討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