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宋:未滿十二,是關中之主

第118章 115元熙元年

新年元日,司馬德宗下詔,廢義熙年號,改元元熙,即日起,便為元熙元年(419年)。

建康城內更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家家戶戶換了新的桃符,所謂桃符,即桃木紙板,上面畫著神荼、鬱壘二神的畫像,釘在門上,用以驅邪鎮鬼。

直到唐代以後,才由秦叔寶、尉遲敬德代替了二神。

城裡的熱鬧與劉義真無關,他如今搭乘船隻,正航行在江面上。

甲板上,劉裕對謝晦感慨道:“來時順流而下,日行二百里,如今溯流而上,日行卻不過五十里,走水路往襄陽,其實速度與陸上行軍無異。”

《唐六典.卷三.戶部》記載:船隻在載重的情況下,於黃河行舟,順流而下者,日行一百五十里,溯流而上者,日行三十里。

於長江行舟,順流而下者,日行百里,溯流而上者,日行四十里。

當然,這只是唐朝時的水運規定,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譬如劉義真南下時,正趕上豐水期,所以能夠日行二百里。

如今溯流而上,又趕上了枯水期,所以能夠日行五十里。

謝晦聞言,笑道:“乘舟而行,世子能夠減少將士們遠征的疲勞,臣但恨沒有一條水路由荊州直通長安。”

劉義真深有同感,走水路的唯一優勢,就是不需要士兵們用兩條腿趕路。

否則,從建康到襄陽,要走一千五百里,從襄陽到長安,又有九百六十里,合計足足二千四百六十里的路程,只怕就算趕到了長安,也是人馬俱疲,沒有一兩個月的休整,根本緩不過來。

劉義真算了算時日,他走水路到襄陽,正好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再由北岸的樊城下船,走陸路往長安,因為沒有攜帶糧草輜重的關係,可以輕兵疾進,日行七十里,大概十四天能入長安。

全部行程合計四十四天,等到了長安,再休整半個月,大概在三月初的時候就可以東出,那個時間點,春耕也基本結束了,可以大肆徵召民夫,並不會影響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

這也是劉義真挑在這個時間點北上的原因。

通常情況下,打仗也講究不違農時,否則耽誤了耕種與收穫,只會越打越窮,落得個窮兵黷武,自取滅亡的下場。

劉義真突然感慨道:“外患在西,在北,建康偏於東南一隅,實在難為都城。”

如果一旦關中真的有事,光是行軍都要走四十四天,還有從長安傳遞訊息的時間,以及徵召兵馬、籌集糧草的時間,迭加在一起,至少要三個月,救兵才能趕到。

而且到了之後,還不能馬上投入戰鬥。

這種情況下,只怕黃花菜都涼了。

明初能夠從南京發動北伐,前提是元朝政府歷經五十年的持續開鑿與疏通,最終完全貫通了那條三千餘里長的京杭大運河。

除非劉義真肯花費十餘年,乃至數十年,開鑿一條貫通長江、黃河的大運河,否則,根本不可能由建康發動北伐。

楊廣能在五六年內開通運河,是有楊堅開創盛世為基礎,如今的東晉,未來的劉宋,可都沒有這樣的家底。

因此,劉裕、劉義真父子但凡還有進取心,在未來定都時,就不可能選在建康。

原時空的劉裕定都建康,是因為關中之變後,折損了大量的精兵強將,且後嗣闇弱,屬於無奈之下的選擇。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