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不同,自古多難興邦,在抵禦外敵方面,燕國上下能做到同仇敵愾,善於苦戰,持久戰,否則,依照燕國國力,早在群雄紛爭時,被周邊大國吞併。
一旦滅掉宋國,鄭國依仗勝利之師趁機揮師北上,一鼓作氣吞併燕國。
刑伊柯,朱亥無不是與趙國封子修齊名的當世名將,兩人在軍中有著非同凡響的地位,刑伊柯擅長奇襲,穿插,野-戰,統領燕國三十萬精銳鐵騎軍,駐防在燕趙鄭三國交接的邙山平原,抵抗北方趙國南下。
朱亥善於攻堅,守城,苦戰,統領二十萬鐵騎軍駐防在鄭宋兩國邊境涼鳴關,阻擋宋國兵鋒。
兩位當世名將,幾乎瓜分了鄭國三十萬陸師虎賁,剩下的三十萬水師,則由不久前肅清蜀國長江以北城池的水軍名將韓先當統領。
鄭國有三人坐鎮,幾乎鐵桶一般穩固,不過,由三人統領的軍隊可以看出,權力瓜分容易在重大事情上引起利益分割不同,尤其鄭國兩位陸師名將,均想帶領旗下虎賁軍作戰,爭取更大利益,位極人臣。
故而,目前鄭國朝堂上,才會出現爭執,不同派系的人,正在為各自陣營爭取利益。
而且許多與鄭國交往的隱士,賢才,均以為鄭國朝堂上下,有股浮誇傲慢之風,急於求成,特別在蘇秦變法成功後,鄭國野心開始暴露,越發目中無人。
便是五年前敗於宋國之手,鄭國人也始終認為,非兵鋒不強,非戰士不勇,乃宋人狡詐陰邪,利用奇巧淫技,讓鄭軍著了道。
李釗掃了眼爭執的大臣,注意力轉移在朝堂左邊為首的大臣身上,道:“蘇太尉,你意下如何,攻宋伐燕你老心中肯定有想法。”
蘇秦為鄭國太尉,掌控八十萬鐵騎軍,在鄭國有著極大權力,除去門閥韓氏,皇族李氏,蘇家在鄭國排名第三。
故而,也出現了與晉國結親,韓氏,李氏不忍自家女兒北上,由蘇氏女子蘇浣晴代替。
李釗決定由太尉蘇秦定奪,除了蘇秦喪失女兒外,感情上擬補外,更重要蘇秦乃當朝權臣,鄭國數十年變法全由他負責。
在朝中,尤其軍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先南後北的軍事戰略就是由他提出的。而今攻下蜀國江北地區,是時候開始北上展示肌肉了。
蘇秦身高體寬,劍眉英挺,看起來威武不凡,想來年輕時也該是軍中好手,差人拿來列國地圖,屏風似地放在朝堂中央,眉宇深邃,指著地圖。
道:“陛下請看,從地理上來講,鄭燕兩國接壤之地僅有蘄州,慶州兩地,這兩地地勢平坦開闊,且由南到北地位增高,對鄭國騎兵而言大大不利。
鄭國鐵騎軍以水師和陸師為主,騎兵不過十萬,兩國騎兵作戰,鄭國毫無優勢,再者,臣聽說燕帝收服八萬戎族騎兵,其實力做事不可小覷。
不過,燕國國土面積下,僅有五州,尚不低鄭國一道之廣。十八萬騎兵又分別駐守各地,距離慶州與蘄州最近駐防,為駐守在與宋國交接慶州的六萬戎族騎兵,也就是燕帝口中的羽林衛,攻之懸念不大。
陛下再看鄭宋兩國,鄭國的山南道,淮南道與宋國東林郡,千林郡接壤,鄭國分為三十六道,宋國卻也達到二十九郡,國土面積兩國不相上下,宋國甚至更大。
兩國一旦燃起兵鋒,恐怕必是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需知宋國把國內最精良的陸軍,二十萬步兵方陣和十萬機械兵,全駐紮在千林郡,東林郡,若雙方開戰,怕是歷史重演。
當前,鄭國在南方已經取得大勝,在北方也急需一場勝利,來鼓舞鐵騎軍士氣。故而,臣依舊堅持先南後北,先攻燕後伐宋的策略。”
作為鄭國百年來明君,李釗以為自己聽懂了蘇秦的想法,笑眯眯道:“太尉的意思,是該先攻燕,再攻宋。如此也好,正好可一雪前恥。”
蘇秦卻是搖搖頭,神色中帶著幾絲狡詐,道:“臣以為,先攻燕後攻宋,在時間不過相差數日,實則同時發動兩場戰爭!”
“此話怎講?”李釗懵了,太尉所圖甚大,他有點不解了。
在他看來,鄭國努力擴軍練兵,實力肯定超過五年來,專注經商的宋國,若此時一戰,肯定能洗刷當年恥辱,至於燕國,更是不足為懼了,可蘇秦說,發動兩場戰爭,他的確心中不解,以為太過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