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和往年有一些不同,往年起步就是兩鬥,如今,大家生活都不易,標準只能一降再降。
再者,如今逃荒,要村裡自己儲存糧食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只能這樣了。
全村逃荒180多人,當然,全村本來不止這些人,有幾家去親戚家求助了。
有幾家在這四五天的逃荒路上,吃不了苦,在半路又返回村裡了。
就這樣,還餘下這21家人,有大有小,有老有少。
商議中,雖然也有爭論,最後將徵集糧食又做了修改,
大概就是1-3人成人勞動力家庭上繳半鬥。
4—6人的成人勞動力家庭,上繳一斗。
7—10人成人勞動力家庭上繳一斗半。
10人以上成人勞動力家庭上繳2鬥。
哦,村裡人家沒有十人以上的勞動力家庭。最多的就是像趙菲雨家,村長家和族長家,這幾家成人勞動力也就6、7人左右。
所以,制定的那條10人以上的規則,也就是擺在那裡,大家心知肚明而已。
在夜晚來臨之前,終於,將各家各戶上繳的糧食收上來了,中途也出現各種狀況。
有人家不願意出更多的糧食,就用野菜充數,老族長對此有應對,比照往年兌換比例再上調兩層,照樣收,只要你願意交就成。
一斗糧食差一斤,你可以用十斤野菜來抵一斤糧食。
不過,現在誰都不願意換,畢竟,野菜也是要人去找的。
大家逃荒哪裡有時間找野菜,十斤野菜可以飽肚子好幾天,一斤糧食也不夠吃兩天哦。
最後,一統計,收了200多斤糧食。用四個大麻袋分裝好,分別交給村裡最權威的族長,村長兩家人保管。
不僅僅是大家信任他們,更重要的是,他們兩家勞動力多,還有大板車可以拉糧食,不像其他人家,要麼用人力抗,或擔,好一點的獨輪車架子車拉。
在這裡,所謂的糧食,主要是指糙米,米也不是現在的白大米,是黃黑黃黑的黍。(黍也就是古代的米,我們暫且就叫黃米吧。)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