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第43章 歷史的暗線(求首訂)

徵虜大將軍徐達先發現寶鼎,隨後就很輕鬆的攻克元大都。

要說兩者沒有關係,誰信?

寶鼎肯定不簡單。

至於這鼎的身份……有沒有一種可能,是禹王鼎。

然後……

很多人都發出了疑問。

什麼是禹王鼎?

於是一場小型的歷史科普,在各處展開。

內容就是大禹如何鑄九鼎鎮天下,九鼎又是如何在夏商周三代流轉。

包括問鼎中原等故事,也一併被普及。

總之一句話,禹王九鼎是天命象徵。

在科普的同時,另一個概念也不知不覺的被傳達了出去。

大明先得寶鼎,然後順利攻破元大都。

只有一種可能,這就是禹王鼎。

寶鼎就是禹王鼎的訊息不脛而走,迅速傳遍應天。

並隨著明軍攻克元大都的捷報一起,傳向天下四方。

宋濂和李善長聽到這個傳聞皆恍然大悟。

總算是明白了皇帝的真實目的。

商王祭天的鼎影響力有限,但禹王鼎就不一樣了。

這東西利用好了,效果和傳國玉璽是一樣的。

但兩人臉上卻沒有一點喜色,反而充滿了憂慮。

事情到這一步,要如何收場啊。

一個不好,朱元璋真的就會淪為笑柄,甚至會被後人嗤笑。

只不過宋濂是單純的擔心,而李善長在擔心之餘還多了幾分幸災樂禍。

這種昏招都能想得出來,這大明沒了我果然不行。

朱元璋,我就說了你會後悔的。

我等著你來求我。

——

爭議自然是難免的,禹王鼎那都是多少年前的傳說了。

是真是假還不知道呢。

更何況,就算禹王九鼎真的存在,又如何證明大明獲得的寶鼎是禹王鼎?

要知道,秦滅周之後可是將鼎運送到了咸陽,然後才失蹤了的。

雖然途中有一尊鼎意外落入河水失蹤。

可怎麼著都不可能出現在彰德府安陽縣。

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自有大儒為我辯經。

支援寶鼎就是禹王鼎的人,自然也會找出各種理由反駁對方。

什麼有可能周王室預感到被滅,將鼎藏了一兩個,秦朝運走的不一定是真鼎。

也有可能是別的人偷偷運走。

亦或是秦朝滅亡後有人得到了,運到彰德府呢。

而且歷史上黃河長期從彰德府經過,說不定當年掉入水裡的那個寶鼎,被黃河水衝回故土了呢。

總之就是一句話,九鼎遺失發生在一千多年前,誰也不知道真相到底如何。

大家可以隨便腦補。

更何況這一千多年,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但此事真正關鍵的,不在於雙方誰的證據更充分,而是天下人願意相信哪個。

元末動亂數十年,百業凋敝、民不聊生。

天下人早已厭倦了混亂,迫切希望重歸一統。

大明已經表現出了一統天下的勢頭,天下人都將期望寄託在了它身上。

大家自然願意相信寶鼎就是禹王鼎。

消失千多年的禹王鼎重新問世,代表著天命已經來到了大明頭上。

天下就要在大明手上重歸一統了。

大明來了,和平就有了,好日子就要來了。

對未來的期望,讓無數百姓做出了選擇,然後他們開始四處傳播這個訊息。

這個時候,部分儒生再次加入了戰場,甚至不乏大儒。

他們並不是作為反對者入場的,而是支援寶鼎就是禹王鼎。

很多人都不理解,這種事情你們也信?

他們自然是不信的,之所以這麼做也是為了學說。

天命是儒家限制君主最重要的手段。

他們希望強化大明身上的天命符號,以此來限制朱元璋。

但也不能因此就認為他們是小人,想要奪權之類的。

很多人僅僅是希望以此來限制君權,不讓君主胡作非為。

不管怎麼說,儒生的入場徹底奠定了主基調。

寶鼎就是禹王鼎。

這一下達官顯貴們終於坐不住了,不會真是禹王鼎吧?

開始有人上疏,請求皇帝儘快確定寶鼎身份。

有人帶頭,上疏的人就越來越多。

其實之前就有人上疏,希望派人去檢查鼎的情況,儘快確定身份平息謠言。

都被朱元璋以各種理由拒絕了。

在很多人看來,這就是心虛的表現,因而篤定鼎是假的。

這次大家本以為他還會拒絕,已經做好了繼續戰鬥的準備。

哪知,奏疏剛遞上去,朱元璋就直接批覆了。

同意。

並且還主動提議,群臣自己尋找懂古物的人來檢查。

群臣很是驚詫,皇帝咋這麼爽快就同意了?

莫非是發生什麼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了?

不過這些都無所謂,寶鼎就在那,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不論皇帝有什麼打算,我們只要抓住寶鼎不放就可以了。

於是群臣紛紛發動自己的能力,尋找懂行的人,去鑑定這尊寶鼎。

最後竟然來了數十名專家。

這麼多人不可能全部進去,要不然皇宮成啥了。

朱元璋也給出回覆,只允許九個人去鑑定。

至於這九個人都是誰,你們自行決定。

群臣倒也沒覺得朱元璋的規定有問題,反而開明的有點反常。

這些專家先在內部進行了一番比試,最終確定了九個名額。

擇了黃道吉日,群臣和九名鑑寶專家一起進入皇宮,在華蓋殿見到了傳說中的寶鼎。

要知道,華蓋殿可是朱元璋登基的地方。

將寶鼎放在這裡,足見他的重視。

此時,華蓋殿被禁衛裡三層外三層,圍的嚴嚴實實。

大殿內部佈置的也莊嚴肅穆。

四個黃銅香爐,正冒出嫋嫋青煙,將檀香之氣送入大家的鼻孔。

不論大家內心是怎麼想的,進入華蓋殿之後,被這裡的氛圍影響,內心都變得極為慎重。

對那尊大鼎也憑空生出了幾分敬畏之心。

此時再去看,原本古樸的大鼎,竟多了幾分不凡。

文武百官這麼多人,自然不能全部都進大殿。

最後由李善長和宋濂打頭,帶著十幾名高官進殿內做見證。

看著這尊大鼎,宋濂心情極為複雜。

他沒有想到,事情竟然會鬧到今天這一步。

在他看來這純粹是歪門邪道。

大明大勢已成,一統天下在即,完全沒必要拿一尊大鼎做文章。

但他也知道,自己絕不能揭穿此事。

不但不能揭穿,還要幫著打掩護。

否則事情一旦敗露,後面的反噬會讓大明付出慘重的代價。

而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

李善長反而開始疑神疑鬼起來,皇帝這麼大張旗鼓,莫非這鼎真的有說法不成?

否則的話,怎麼敢讓人來檢查?

現在他內心也非常複雜,既想鼎是假的,這樣就能看朱元璋的笑話。

又希望是真的,大明一統能更加順利些。

不知不覺,他內心也開始擰巴起來。

九名鑑寶專家在內侍引導的引導下,在無數雙眼睛的注視下,來到大鼎旁邊。

就這麼圍著大鼎轉了幾圈,理所應當的沒有任何收穫。

造假這玩意兒自古有之,光靠眼睛看是分辨不出任何東西的。

但也沒人敢輕易開口要求觸控寶鼎。

就在眾人感到無奈的時候,引路的內侍卻說道:

“陛下有旨,允許你們觸控寶鼎,諸位先生可要小心了,不要損壞寶鼎。”

非但允許他們觸控,甚至還準備了一些刀具,可以從鼎身刮下一些粉塵泥垢研究。

鑑寶專家們紛紛贊讚美陛下英明。

於是一群人開始圍著大鼎仔細研究,最終得出結論。

這鼎確實是古鼎,在地下埋藏了至少有千年以上。

根據鼎的規格以及外表的蟠龍紋、饕餮紋,可以確定這就是王鼎。

至於是哪朝的王鼎,就無法分辨了。

畢竟沒有銘文,光靠外形很難分辨出它的真實來歷。

對於這個結果,李善長和宋濂都鬆了口氣,沒被揭穿就好。

同時他們也明白了,為何皇帝敢讓人來檢視。

那肯定是篤定大家查不出什麼東西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