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第43章 歷史的暗線(求首訂)

無法證實,也就意味著無法證偽。

恐怕今天過後,就算他們兩個站出來說這鼎是假的,都沒人會相信。

群臣聽到這個鑑定結果,自然是一片失望之聲。

滿懷期望的過來,沒想到還是沒能給出一個準確的結果。

訊息很快就傳出宮外,翹首以盼的天下人也都失望不已。

隨即就爆發了更激烈的爭論。

以前支援寶鼎派的人,內心其實是很忐忑的。

萬一最後鑑定不是的呢?

所以和反對派爭論的時候,始終束手束腳。

現在這個擔憂沒有了。

九名專家都說這鼎有至少一千年歷史,而且是王鼎。

那它是禹王鼎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啊。

關鍵是,無法證偽,那還不是我們想說什麼就是什麼。

不服?你來咬我啊。

反對派是真的不服氣,但也沒有任何辦法。

他們也想找當時在場的官吏,讓他們出來作證,寶鼎不一定就是禹王鼎。

然而這種話沒有一個人敢說。

別說公開這麼說,就算私下大家也是三緘其口。

被問急了,也只敢說一句:不能否定就是禹王鼎。

這話聽起來不像是質疑,反倒更像是承認寶鼎就是禹王鼎。

而且鑑寶的事情傳著傳著,就變了樣。

正常版的是這樣:

群臣挑選了天下最厲害的鑑寶高手,入宮鑑定寶鼎來歷。

最後一致認同,這寶鼎就是禹王鼎。

還有傳奇版的:

其中一人堅決不承認這是禹王鼎,隨後不久全家就遭了天譴。

說的有鼻子有眼,連幾口人都叫什麼名字都說出來了,由不得人不信。

總之,經過這一次鑑寶行動。

雖然官方層面上,依然不確定寶鼎身份。

但民間已經給出結論,寶鼎就是禹王鼎。

作為總操盤手,朱元璋露出得意的笑容。

如果沒有十足把握,他怎麼敢讓群臣去檢查寶鼎。

雖然最初馬鈺說,沒有十年八年別人是看不出真假的。

可朱元璋又怎麼會輕易相信他的話。

私下裡找了不少人來檢查,甚至還找了好幾個摸金校尉。

這些人經過全方位檢查,都無法給出一個準確的結果。

如此,朱元璋終於放下心來,才有了這次的公開檢查。

事情後面的發展,也完全在他的計劃之中。

可以說,到這一步寶鼎計劃已經成功了。

不過事情並未真的完結,接下來數年時間,他都要派人小心看護寶鼎,不能讓任何人靠近。

等到將寶鼎融掉重鑄,才能算真正完結。

到那時,就算馬鈺、宋濂和李善長,這三個知情人一起站出來說寶鼎是假的,天下人也不會相信的。

真相併不一定就是真相,只有大家都接受的才是真正的真相。

這個道理,朱元璋很早以前就懂了。

寶鼎計劃告一段落,朱元璋也放鬆下來,終於決定啟程去一趟元大都。

——

目睹了寶鼎計劃的全過程,馬鈺心中也非常嘚瑟。

嘖,將天下人都給耍了,我這個穿越者乾的還不賴嗎。

上輩子之所以沒能做出什麼成績,不是我無能,純屬社會有問題沒給我機會啊。

而也就在這個時候,馬皇后派內侍召他入宮。

雖然沒說原因,但馬鈺還是立即換了身衣服,跟隨內侍去了坤寧宮。

除了馬皇后,不出意料的,朱標也在。

見禮的時候他發現,馬皇后身邊除了常妃之外,還多了一個小女孩。

就在他疑惑的時候,馬皇后主動做了介紹。

“這是天德家的大丫頭,我帶在身邊調教幾年。”

徐達家的大閨女,那不就是朱棣的徐皇后嗎?

一個孝康皇后,一個仁孝皇后。

嘖,沒想到這倆人竟然還有過這樣一段共同經歷。

互相見過禮,馬皇后就讓眾人全部退下,正堂內就只剩下朱標、馬鈺他們三個。

馬鈺頓時就知道,大機率和國事有關。

果不其然,等眾人都離開後,馬皇后直入主題道:

“元大都被順利攻克,大明一統天下在即。”

“可是要如何治理天下,陛下與我皆沒有頭緒。”

“今日找你過來,就是想問問你有沒有什麼建議。”

馬鈺也沒想到,她一上來就是這麼大的課題,苦笑道:

“您也太看得起我了。”

“雖然我確實跟隨長輩學過一些治國之道,但也只是泛泛瞭解。”

“到現在能記住的也就是個大概,再具體就真的無能為力了。”

馬皇后眼睛一亮,我們最缺的就是‘大概’來指引方向。

你要是什麼都懂我還不一定敢用呢。

面上卻不動聲色的道:“無妨,懂多少就說多少,就算用不到也可以給我們一個參考。”

馬鈺依然很為難:“這……治國之道千頭萬緒,我實在不知道從哪說起。”

“不如這樣,您有什麼想了解的可以問我,我看看能不能回答。”

馬皇后顯然早有準備,聞言就取出七八份奏疏道:

“之前陛下下旨,命群臣就治國之事暢所欲言。”

“這是群臣所上奏疏中最具代表性的幾份,你可以先看看。”

馬鈺接過,展開仔細閱。

第一份,建議效仿兩宋舊制,商稅、土地制度如舊。

兩宋皆不限制土地兼併,商稅撲買(包稅)也是那時候搞出來的。

這奏疏打的算盤珠子都蹦到臉上來了。

用腳趾頭想都知道是什麼人上的。

不過這次他們竟然沒有吆喝著用元朝制度,而是打著兩宋的幌子。

長進了不少嘛。

馬鈺撇撇嘴,直接將其丟在一旁。

第二份,恢復周禮施行井田制?

哪來那麼多的神人?確定不是來搞笑的嗎?

應該讓這個人和方孝孺坐一桌吃飯。

再讓朱老四給他們安排個十族套餐。

第三份,施行秦漢名田制和授田制。

名田制,就是以軍功爵為基礎,對土地進行分配。

授田制針對的是百姓,國家將土地分配給百姓耕種,到年齡就收回分配給下一個人。

第四份,隋唐均田制……

看到這裡,馬鈺也察覺到了端倪。

這幾份奏疏內容雖然各不相同,但主題都是圍繞土地制度來談的。

想想也對,古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就是土地。

國家因此興盛,也因此崩潰。

國朝第一大事,肯定是建立土地制度。

馬皇后將這裡作為起手點,是很正常的事情。

知道了她真正想要問的問題,剩下的就簡單了。

馬鈺一邊翻看那幾份奏疏,腦海裡一邊思索要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他並沒有直接說成熟的制度和方案。

所有的制度和方案,都只是人類對社會進行研究,摸索出來的經驗總結罷了。

很多制度其實都是妥協的產物,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

況且,他知道的那些制度,說出來能不能被他們所接受,又能不能推行的下去,還不好說呢。

所以,與其說這些不如直接告訴她,這些制度和方案背後的規律。

想到這裡,馬鈺心中已經有了大致的方案。

不過他並沒有著急開口,而是繼續沉思,在腦海裡將自己的方案進行完善。

馬皇后也看出他在思考,心中充滿了期待。

別看現在朝堂一片平靜,其實底下暗流湧動。

隨著大明攻陷元大都,一統天下在即,暗流更加激烈。

每一個派系,都在為自己的群體謀求利益。

圍繞土地制度的鬥爭最為激烈。

問題是,帝后也同樣在迷茫,不知道該採用什麼樣的制度。

所以只能看著群臣折騰,沒辦法終結這個問題。

看著沉思中的馬鈺,馬皇后想道:希望他能給出一些不一樣的建議吧。

朱標也是同樣的想法,只是他和自己的母親一樣。

比起最終答案,他其實更想聽馬鈺對事情的分析。

準確說,是馬鈺家族長輩對此事的梳理,那才是認識問題本質的途徑,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過了許久,馬鈺終於抬起頭,說道:

“姑姑,我給你說一個,被埋藏在歷史下的暗線吧。”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