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第46章 分配端出問題(求月票)

只是可惜,馬鈺只是淺嘗輒止,並沒有深入講解。

不過此事倒也先不著急,只要確定他懂這方面的知識就行。

等再過幾年,皇子們都長大了,再找他詢問也不遲。

眼下還是先把最基礎的土地制度弄明白再說。

想到這裡,朱元璋再次出聲問道:

“後來呢,井田制崩潰之後又發生了什麼?”

馬鈺也歇的差不多了,就接著說道:

“隨著井田制崩潰,私有制全面普及。”

“百姓真正獲得了土地,勞動積極性空前高漲。”

“更多的土地被開墾出來,更多先進工具被髮明,更多的糧食被產出,更多的人口被養活。”

“隨著各國之間的荒野被開墾成良田,列國國土開始直接接壤。”

“這進一步激化了列國之間的戰爭。”

“亂世往往會造成人口銳減。”

“但春秋戰國四百年戰亂,人口總數不但沒有降低,還倍數增長。”

“據史書記載推測,東周初期人口大約在七八百萬。”

“可是到秦始皇一統天下,總人口超過了兩千萬。”

“人口之所以能逆環境增加,皆得益於私有制帶來的生產力大進步。”

“但是,井田制崩潰之後,並非所有國家都進行了土地私有化,比如秦國。”

“秦國建立時間非常晚,國內的貴族勢力最弱,且有外敵威脅國民比較團結。”

“在這一輪的大變革中,他們得以獨善其身。”

“但是秦國也明白,自己必須要變法圖強,如此才能在這一輪大世之爭中佔據主動地位。”

“所以就有了商鞅變法。”

“具體到土地制度,秦國採用了授田制。”

“將土地直接分給平民耕種,而不是分給貴族。”

“然後由國君直接向擁有土地的平民徵收賦稅。”

“這就確保了,國君的實力始終超過貴族。”

“而且授田制在名義上,保留了國家對土地的所有權。”

“百姓所擁有的只是使用權,只不過這個使用權是可以傳承給子孫的。”

“商鞅又在授田制的基礎上,建立了軍功爵制度,”

“將秦國打造成了戰車,最終完成了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偉業。”

“始皇帝一統六國之後,建立了郡縣制度。”

“在土地和人口制度上,他也沿用了授田制。”

“授田制就要求朝廷準確的掌握人口和土地的資料。”

“如此才能準確的分配土地,才能更好的收稅。”

“所以戶口和土地登記制度皆由秦朝所完善,後代也都是在秦制的基礎上修修補補。”

“只是秦朝太短,很多制度都沒來得及普及開來。”

“所以相對來說,繼承了秦朝制度的漢朝,對我們更具有借鑑意義。”

朱元璋、馬皇后、朱標不禁頷首,這個道理很簡單,他們自然明白。

然而就在這時,馬鈺忽然說道:

“事實上,如果僅僅從人口和土地的角度來說。”

“從秦漢到隋唐,可以看做是一個大的時期。”

“他們面臨的情況是差不多的,因此土地制度也大差不差。”

從秦漢的授田制,到隋唐的均田制,核心都是將土地分給百姓耕種。

“在這個時期,雖然人口也出現爆炸式增長,但更多土地也被開發出來。”

“人口和土地的比例,總體處在一個比較健康的狀態。”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正好一個人對應一分地。”

“除非遇到戰亂人口銳減,這個比例才會失衡。”

“所以在這個時期,人依然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朝廷對人口的管控非常嚴格。”

“根據後漢書和晉書的記載,當時朝廷的觸手可以伸到鄉村。”

“從鄉到村,有多達三四十名官吏進行管理。”

“每個村子都建有高牆,村民幾時幾刻出門耕作,幾時幾刻下工回家,都有嚴格的規定。”

“規定甚至詳細到,下工回家必須要攜帶一捆柴火,否則就要被批評。”

“在農閒時節,村子還會將所有青壯集中起來,開挖公共水渠,修築公共道路等。”

關於這方面的資訊,敦煌文書的記載較為詳細。

只是這年頭敦煌莫高窟還沒有被發現,馬鈺自然不能採用它的資料。

只能從後漢書和晉書尋找論據。

所幸,朱元璋和馬皇后他們已經被前面的課給折服,並沒有產生懷疑。

不過他們也有疑惑:

“你家長輩是如何確定這個比例是否健康的?”

馬鈺回道:“看糧食的人均產量。”

“漢朝時期,平均每個人一年可以生產兩千一百五十斤糧食。”

“唐朝時期平均每個人一年可以產兩千四百斤糧食。”

“而之前我們計算過,一個人一年需要消耗五百六十斤糧食。”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平均分配,每年的糧食總產量夠天下人吃三到五年。”

“我家長輩就是根據這個資料,來推斷人口和土地比例是否健康的。”

朱元璋和馬皇后再次感到震驚,連這種資料都能統計的出來。

馬鈺背後家族的能量遠比想象的要大的多,他們掌握的資料,也定然遠超常人的想象。

如此強大的家族,竟然就這樣悄無聲息的消亡了。

關鍵是那麼多知識也跟著失傳,實在讓人惋惜。

還好,他們家族還傳下來一根獨苗。

雖然未能將家族學問學全,但至少也留下了一些影子。

而現在,他們卻要靠著這些影子來治國。

一想到這些,夫妻倆就難受的想哭。

馬鈺不知道兩人的想法,自顧自的說道:

“糧食產量如此高卻還出現饑荒,大多數時候不是生產端出了問題,而是分配端出了問題。”

分配端?朱元璋、馬皇后和朱標都露出不解的表情。

這次馬鈺沒有給他們單獨解釋,繼續往下聽,他們自然就明白了:

“誰是財富再分配的主體?朝廷。”

“朝廷透過稅收,將部分財富收集在一起,維持國家的運轉。”

“同時也可以透過賑濟等方式,將部分糧食分配給活不下去的窮人。”

朱元璋三人恍然大悟,原來分配端是這個意思。

朱元璋插話道:“土地兼併,世家大族做大,朝廷徵不上來稅,分配端就失靈了。”

“一旦分配端失效,國家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是不是這個道理?”

馬鈺頷首道:“是的,因為私有化的產生,財富兼併在所難免。”

“秦漢隋唐時期,兼併的不只是土地,還有人口。”

“世家大族手裡不只是掌握著土地,還掌握著大量的人口。”

“糜竺嫁妹的時候光陪嫁的奴僕就有三千,他還只是一個地位低下的商人。”

“那些世家大族,掌握的人口都是數以十萬計。”

“振臂一呼,就能拉起一支上萬人的軍隊。”

“聞雞起舞的祖逖想要北伐,卻未能獲得東晉朝廷的一兵一卒。”

“他還是從自己家族掌控的人口裡,選拔了數千青壯組建軍隊,才開啟的北伐事業。”

“漢末兩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正是靠著掌控的人口,才能左右國家局勢。”

“南朝宋武帝劉裕深悉世家門閥的危害,掌權後就開始打壓世家,提拔寒門士族。”

“世家對政治的影響力,開始降低。”

“之後的割據政權,也都會打擊世家。”

“直到隋朝建立,隋文帝徹底剝奪了世家對人口的掌控,世家只剩下文化上的影響力。”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以前基層人口由朝廷和世家大族共同管理,管理成本也是兩者均攤的。”

“現在所有人口都歸朝廷管理,那麼管理成本也就全部由朝廷負擔。”

“管理這麼龐大的人口,需要大量的官吏……”

“如此一環套一環,最後管理成本必然會超過收益,制度會隨之崩潰。”

“唐太宗提前察覺到了這個問題,並做出了調整。”

“他將縣以下的官吏,如鄉嗇夫、遊檄、裡父老等等官職全部廢除,只保留了常規的里長等職務。”

“大大的削減了管理成本,使這套制度沒有崩潰。”

朱元璋眉頭不自覺的皺起:“廢除如此多的鄉官吏,朝廷還如何管理百姓?”

馬鈺說道:“唐太宗廢除縣以下的官吏,其實是配合著均田制來做的。”

“均田制,是朝廷將土地分給百姓耕種。”

“只要地在那裡,百姓就不會亂跑。”

“而且地分給了百姓,怎麼耕種那都是百姓自己的事情。”

“唐太宗認為,朝廷不要事事都干涉,種地這種事情,百姓比朝廷懂。”

“而且百姓有了土地,會比任何人都努力,根本就不需要朝廷監督。”

“只要委派一兩個官吏,維持基本的行政運轉,然後按時去收稅就行了。”

朱元璋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評價才好。

馬皇后卻讚道:“治大國如烹小鮮,唐太宗之法減少了對百姓的干擾,實乃仁君也。”

馬鈺頷首道:“是的,在均田制被破壞之前,唐太宗的政策是非常成功的。”

“但可惜,隨著均田制的破壞,百姓徹底失去了所有財富。”

“以前鄉村官吏制度齊全,百姓失去土地遇到災年,還能找他們求救。”

“鄉官會想辦法問朝廷要救濟。”

“現在鄉官全沒了,遇到困難百姓們連哭的地方都沒有。”

“以前世家多多少少也會救濟自己掌控的百姓,畢竟那是他們的財產,餓死了損失的是自己。”

“但現在,世家只會兼併土地。”

“至於失去土地的百姓?餓死就餓死了,與我無關。”

朱元璋臉色含煞:“碩鼠,蠹蟲。”

馬鈺聳聳肩,接著說道:“均田制崩潰以後,原本推行的租庸調製也無法適用。”

“朝廷幾乎喪失了重新分配財富的能力。”

“於是就有了兩稅法。”

“只徵人頭稅和田稅,大大簡化了徵收的流程和難度,讓朝廷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也讓朝廷重新擁有了分配財富的能力。”

“兩稅法可以說是劃時代的制度,不但為大唐續命百年,也影響到了之後朝代的稅制。”

說到這裡,馬鈺忽然停了下來。

朱元璋三人知道,接下來他要說宋朝了。

而且之前馬鈺說過,秦漢隋唐可以看做一個時期,那麼宋朝就是另一個全新的時期。

這個全新的時期是什麼樣的,又該如何解析呢?

他們內心充滿了期待。

在三人期盼的目光下,馬鈺語氣凝重的道:

“現在我們來說宋元,從人口和土地角度來看,它們也是一個時期。”

“甚至現在的大明,也在這個時期內。”

朱元璋身軀微微一抖,他猜到宋元和大明應該處在一個時期。

但得到馬鈺的證實,他內心還是一震。

“詳細的給咱說說,這個時期是如何產生的,有什麼特點,又面臨哪些問題。”

“講清楚,不要有任何遺漏。”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