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為之

朱元璋終於出離了憤怒,就準備動手給他一個教訓。

哪知朱樉卻一個箭步衝到牆邊,將那裡擺放的一張椅子取過來,放在朱元璋身後:

“爹,您請坐。”

朱元璋不敢置信的看著自己的兒子,你到底是哪邊的?

別說他,馬鈺也很震驚。

朱樉竟然忤逆父親幫助自己?這不禁讓他非常感動。

這孩子……可惜了啊。

希望他這輩子不要再走上輩子的老路。

朱樉心中發怵,連忙說道:“這是上次娘坐過的椅子,一直給你們備著呢,沒敢讓別人坐。”

朱元璋腦海裡浮現出馬皇后的身影,以及來時她的叮囑。

心中升起明悟。

難怪她一再叮囑,不論聽到什麼都不能殺馬鈺,一切等回宮再說。

看來她早就猜到會發生什麼了。

被這麼一耽擱,再加上想起馬皇后的叮囑,他的怒氣散去了不少。

好好好,咱倒要看看,你到底有什麼妖法,竟然讓咱的妹子和兒子都這麼偏向你。

想到這裡,他惡狠狠的對朱樉說道:

“回去咱再收拾你。”

然後一屁股坐下,居高臨下的看著馬鈺說道:

“你口口聲聲說咱不懂天命,說孟子的話才是真理。”

“咱倒要聽聽你有何高見。”

“若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咱會讓你後悔來到這個世上。”

馬鈺大腦急速轉動,很快就有了腹稿,說道:

“天命觀念最早什麼時候出現的已經不可考,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不同的時期對天命的理解有很大不同。”

“我們的史料,最早可以追溯的是商朝。”

“禮記雲: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

“還有其它大量的文字記載,都表明殷商認為自己敬鬼神,向鬼神敬獻豐厚的祭品才得天命。”

朱元璋譏笑道:“【湯德至矣,及禽獸】,你又如何解釋?”

馬鈺不慌不忙的道:“此乃太史公所言,他深受儒學影響,認為商湯有德得天下並不奇怪。”

不過是為了宣揚儒家的仁德思想罷了。

真正想要直觀瞭解商朝的情況,得看更古老的書籍。

而古籍對商湯得天下的記載,總結起來就一句話:

湯行仁政,敬鬼神,得天命。

這裡的重點是敬鬼神,所以商朝非常重視祭祀鬼神。

哪怕到了商朝快要滅亡的時候,他們把仁政拋之腦後,也沒忘了敬鬼神。

“周武王起兵伐商,天下諸侯響應。”

“有大臣勸紂王,不要再耽於享樂了,馬上人家就打過來了。”

“紂王卻非常自傲的表示,他有天命,何懼之有?”

“而且詩經、尚書等古籍,有明確文字記載,商朝人不只是喜歡祭天,還喜歡飲酒。”

“《尚書·酒誥》有云:庶群自酒,腥聞在上。”

殷商的人在下面聚眾喝酒,酒腥味直衝天際,老天爺在天上都聞到了。

因此才降下懲罰,拿走了殷商的天命。

“古代糧食產量很低,殷商人為什麼要拿寶貴的糧食來釀酒?”

“合理推測,就是因為敬鬼神導致的。”

朱元璋眉頭皺起:“好酒和敬鬼神有什麼關係?”

馬鈺說道:“祭祀鬼神需要大量的酒,慢慢的他們也就養成了飲酒的習慣。”

敬鬼神是殷商的禮法根本,好酒則是受到敬鬼神行為的影響產生的。

兩者可以互相印證。

開始的時候還有人懷疑,會不會是周朝人抹黑殷商。

但後來的考古發現,與古籍記載完全能對照的上。

在殷商的祭祀坑裡,發現了大量的酒器。

根據出土文物和甲骨文記載,他們一次祭天就能消耗數千斤酒。

要知道,殷商時期畝產才三十多斤。

這種行為有多奢侈,可想而知。

“所以在殷商時期,他們認為天命是透過敬鬼神獲得的。”

“也因此,商王曾經不止一次禁止其他諸侯王祭天。”

這一點後來也被出土文物所印證。

而且有理由懷疑,那麼多諸侯和周武王一起伐商,與紂王不允許諸侯祭天有關。

當然,這只是猜測,目前沒有任何史料和考古成果能論證這一點。

朱元璋眉頭緊皺,這些東西已經超出了他的認知範圍,根本就無法辯解真假。

不過他也沒有出言反駁,而是任由馬鈺繼續往下講。

“但是到了商朝末年,這種觀念就發生了改變,轉變來自於西岐。”

“詩經中直接介紹周文王的文章有兩篇。”

“這兩篇明確提出了一個概念:文王有德而得天命。”

“這也是華夏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將天命和德聯絡在一起。”

聽到這裡,朱元璋不禁產生了自我懷疑。

詩經裡確實有這樣的話,可那些話能從這個角度來解釋嗎?

為何以前我從未想到過?也從來沒有人教過我?

我的書白讀了不成?

還是有人藏私,不肯把真實的解讀方法告訴我?

當然,他也只是這麼想想而已。

他很清楚,這種解讀方法並不常見,更準確說是非常罕見。

就連宋濂這樣的大儒都不具備。

難怪皇后信中一直說,他擁有獨特的傳承,看來確實如此。

馬鈺並不知道他的想法,繼續著自己的講解。

“周文王的德行逐漸為四方所知,大家都感於其仁德,認可了他身上揹負著天命。”

“那麼現在,天命就從殷商身上,轉移到了文王身上。”

“而且還是因為文王有德才轉移的。”

“到了這裡,得天命的方式,從敬鬼神變成了仁德。”

“詩經雲: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這也是為什麼文王駕崩後,武王不將其安葬,而是帶著他的棺槨伐商的原因。”

“因為名義上,他是代替擁有天命的父親在伐商,他在完成蒼天交給他父親的責任。”

“也因此,諸侯國才會認可他,與他一起伐商。”

朱元璋還沒有表示,朱樉先驚訝的說道:

“帶著父親的棺槨打仗,竟然還有這種事情?”

“讀書的時候,我竟然沒有留意到。”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斥道:“不學無術。”

朱樉脖子一縮,不敢在說話。

熟讀經典的朱元璋自然知道,馬鈺說的是對的。

周武王帶著文王的棺槨伐商,因此還遭到了很多人的嘲諷。

說他不讓自己的父親入土為安,是假仁假義。

這些古籍上有明確記載,只不過大家習慣性忽略了而已。

以前朱元璋也無法理解,周武王為何要扶靈伐商,給自己留下那麼大的汙點。

此時經過馬鈺的講解,他才恍然大悟。

原來這裡面還有這一層用意在。

確實啊,大家信服的是文王的德行,和姬發沒有關係。

文王不在了,你姬發憑什麼號令群雄?

所以他必須要藉助父親的名義行事。

否則也就沒有後面的伐商大業,也不會有周朝了。

至於周武王扶靈伐商到底符不符合孝道……

朱元璋表示,不能繼承並完成父親的遺願,那才是真正的不孝。

馬鈺見朱元璋能跟得上自己的節奏,哪怕是明黑,也不得不讚嘆他的勤奮。

朱元璋就小時候讀過兩年私塾,勉強能識得幾個字。

他的學識全部都是成年後自學的。

一邊打仗一邊抽空學習,這份自律和堅持,就不是尋常人能比的,難怪他能獲得成功。

朱元璋此時已經被他的課所吸引,催促道:

“繼續講,後來呢。”

馬鈺接著說道:“後來武王伐商成功,事情又起了波瀾。”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