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第115章 群相制

大變革?你要搞什麼?

不過新朝建立後,確立屬於自己的禮法制度是題中應有之意,他們倒也沒有直接站出來反對。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支援大變革了。

還得看皇帝準備怎麼變革,如果太過分了,那必須要反對。

至於最後那兩句威脅,大部分人都沒有放在心上。

畢竟這會兒的朱元璋還沒有大開殺戒,他們還不知道,御座上坐著的是個什麼樣的人。

不過也不急,相信很快他們就會知道的。

群臣的反應朱元璋是看在眼裡的,什麼都沒說,內心只是冷笑一聲。

然後他就開始對劉伯溫等人進行了表彰。

畢竟論證了溫寒變存在,也算是大功一件。

劉伯溫因功被提拔為御史大夫,執掌御史臺。

聽到這個任命,朝堂頓時響起了嗡嗡聲。

御史大夫表面看只是御史臺的最高長官,實際上擔任的是丞相職務。

也就是說,劉伯溫成了大明朝第三位丞相。

群臣自然非常的震驚。

區別是,有人高興,有人愁。

浙東一系,乃至江南出身的官吏,那都是非常的興奮。

劉伯溫也是南方出身的官吏,這是不是意味著,他們的春天要來了。

還有元朝降臣,也非常高興。

劉伯溫也曾出仕元朝,現在位列大明丞相,說明大明不會對他們有偏見。

以後可以放心的工作了。

與之相對應的,淮右系部分人就不開心了。

劉伯溫憑什麼當丞相?

只是他們都知道朱元璋的性格,不敢明著反對。

只是心裡盤算著,怎麼給劉伯溫一點下馬威看看。

不過汪廣洋、胡惟庸等人則都鬆了口氣。

御史大夫雖然也是丞相,但排名並不靠前。

對朝政真正具有決定權的,是中書省左右丞相。

他們兩個爭奪的,就是左丞相之位,最次也得是右丞相。

劉伯溫當了御史大夫,就不可能再來搶這個位置了。

對他們兩個來說,相當於是排除了一個競爭對手。

心裡只有高興,哪會不樂意。

李善長眉頭緊皺,我還沒有辭職呢。

任命御史大夫這麼重要的事情,皇帝竟然沒有和我商量?

這次倒還真不能怪他認不清自己什麼的,而是禮法制度規定,任命丞相必須經過其他丞相簽字背書才行。

現在他依然是左丞相,這麼大的事情皇帝不和他商量。

不但不符合禮法,也完全沒將他放在眼裡啊。

他自然非常的憤怒。

然而還是那句話,他沒有絲毫的辦法。

朱元璋可不是什麼講規矩的人,他強行任命丞相,誰都沒辦法阻止。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李善長徹底變了臉色。

在獎賞過幾人之後,大家本以為今天的早朝該結束了。

哪知一位御史上奏,彈劾鳳陽皇宮營建貪腐。

“……官吏上下其手,貪墨錢糧無數,連民夫工匠的口糧都被剋扣大半……”

鳳陽皇宮營造官吏貪腐?

這個彈劾可以說震驚了群臣,這是打皇帝的臉啊。

大家下意識的看向朱元璋,不知道他會作何反應。

也有少部分人,看向了李善長。

朱元璋臉色頓時鐵青,將奏疏拿到手翻看之後,直接就扔在了地上:

“豈有此理,無法無天,真以為咱的刀不利嗎?”

“劉伯溫。”

劉伯溫出列道:“臣在。”

朱元璋寒聲道:“咱命你為欽差大臣,即日啟程前往鳳陽,將此事給咱查清楚。”

“不論是誰,一律嚴懲不貸。”

劉伯溫回道:“謹遵聖命。”

李善長終於繃不住了,出列道:“上位,此事……”

朱元璋根本就不給他說話的機會,打斷道:

“李相身體欠佳就安心靜養吧,這種小事交給他們去做就可以了。”

李善長臉色漲紅,嘴巴張了又張,卻說不出一句話。

此時他終於意識到,鳳陽那邊的事情露餡了。

難怪任命劉伯溫為丞相的時候,沒有與他商量。

恐怕這會兒皇帝對他的意見很大。

他倒不擔心自己的生死問題,這點把握還是有的。

他擔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近一年多來,朱元璋在很多政策上,已經與他漸行漸遠。

恐怕經過這一事,自己再想掌權就很難了。

這才是最讓他無法接受的事情。

而且誰都知道,鳳陽皇城營造那邊,很多官吏都是他舉薦的,是他的人。

如果讓劉伯溫給一鍋端了,對他這一系的勢力來也,將會是個沉重的打擊。

也必然會導致很多人選擇背叛。

這對於他來說,也是一重打擊。

不行,必須得想辦法將此事給遮掩下去。

找劉伯溫高抬貴手?

他直接就否定了這個想法,當年李彬之事已經證明,劉伯溫不會給他這個面子的。

那麼就只能毀滅證據了。

不知道是他忙中出錯,沒有意識到自己被監視了。

還是過於自信自己,覺得自己的信使能躲過錦衣衛的監視。

退朝之後,他立即就寫了一封信,火速送往鳳陽。

只是信使剛出應天城,就被抓了起來。

很快這封信就出現在了朱元璋的桌子上。

他開啟看了一遍,臉色有些難看。

不過並未說什麼,找來燭火直接燒成了灰燼。

“加派一隊錦衣衛給劉伯溫,告訴他除惡務盡。”

朱標臉上帶著怒容,道:“是,李相這裡怎麼辦?”

雖然沒有看到信的內容,但他也能猜到一些,心中極為的憤怒。

他可不像是自己的父親,對李善長沒有額外的感情。

只覺到這位開國第一功臣,實在太過分了。

朱元璋沉默良久,才幽幽的道:

“大明能立國,李善長功勞甚大,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給他留個體面吧。”

朱標皺眉道:“可若放任他如此,國法威嚴何在。”

朱元璋嘆道:“他身體不適,就讓他好生安養吧。”

朱標還想說什麼,話到嘴邊忽然察覺到不對。

好生安養,也就是說以後不會再讓他接觸權力了。

這樣也好。

於是就改口道:“父親英明。”

朱元璋轉移話題道:“禮部那邊的軍功也核對的差不多了,過幾日咱就大封功臣。”

“典禮的事情,就交由你負責吧。”

“多與陶尚書溝通,這方面他比咱們懂。”

朱標知道他不想再談李善長的事情,順著話題道:

“是,我這就去找陶尚書。”

接著兩人又聊了一會兒冊封大典的事情,很快就拿出了大致章程。

朱元璋才揮手道:“就照此辦理吧,咱累了,你下去吧。”

——

且說溫寒變的事情。

下朝後很快就傳了出去,引起朝野轟動。

首先是官吏們。

之前此事屬於機密,且還沒有得到證實,大家也只是私下討論。

現在朝廷當眾宣佈,並且還得到了劉伯溫等人驗證。

那就不一樣了。

大家開始在各種公開場合討論此事。

有人認同,有人懷疑,有人直接就認定是假的。

但不論持何種態度,他們都第一時間找到了參與論證此事的官吏,希望能從那些人嘴裡得到第一手資料。

那些官吏之前也已經獲得了准許,並未隱瞞。

將論證過程一五一十的轉述給眾人。

這下就連原本不信的人,都有些猶豫了。

莫非溫寒變是真的?

如果真的有溫寒變,那影響可就太大了。

別的不說,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寒冷期,恐怕皇帝真的會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

而這是大多數官吏都不願意見到的。

不少人私下已經開始串聯,不論朝廷如何變革,大家都要共進退,維護自己的利益。

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裡,什麼都沒說。

反對變革?

你們先活過財稅窩案再說。

民間關於溫寒變的討論就更激烈了,不過寒冷期百年後才會出現,沒有切膚之痛。

百姓們大多並沒有太過放在心上,而是將此事當成了茶餘飯後的談資。

就和之前的黃河奪淮入海話題一樣。

對於北方百姓來說,這是生死攸關的事情。

可是對於南方的百姓來說,就是茶餘飯後的談資。

不過話題傳的多了,很快就走了樣。

沒多久關於溫寒變的神話故事就被編出來了。

什麼溫寒變是一對夫妻神掌握,男掌溫暖,女掌寒冷等等。

還編出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馬鈺聽到這些故事,也是哭笑不得。

不過對於這種輿論氛圍,他還是比較樂於見到的。

畢竟,如果百姓都惶恐不安,很容易造成極大的社會混亂。

現在大家都當成故事聽,反而是一件好事。

他真正關心的,是劉伯溫被任命為御史大夫。

上輩子朱元璋對群相制好像有意見,從始至終都只有左右兩個丞相,很多時候甚至只有一個丞相。

這就造成了丞相權勢過重的現實,一度威脅到皇權。

現在竟然任命劉伯溫為御史大夫,顯然在思想上有所改變。

這同樣是一件好事。

而且這個任命也意味著,劉伯溫重新融入了大明朝廷。

多了一個肯幹事實的人,怎麼看都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對於朱元璋讓劉伯溫去查鳳陽皇城貪腐。

他也不得不說一聲佩服,這個人選真的絕了。

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元璋沒有動李善長的打算,起碼現在沒有這個打算。

就在他琢磨朝堂變動的時候,管家袁朗一臉古怪的跑過來,道:

“大郎,有貴客來訪。”

馬鈺眉頭一挑:“貴客?誰?”

不是他自傲,以他現在的身份,能被袁朗稱之為貴客的,鳳毛麟角。

那些能被稱之為貴客,任何一個來訪,袁朗早就大禮相迎了,不會現在這幅模樣。

那麼,到底是誰呢?

袁朗神秘的笑道:“是一位姓王的姑娘。”

姓王?

我去,不會是觀音奴吧?

她怎麼來了?

不過先別管這個了,趕緊去迎接吧。

免得失了禮數。

馬鈺連忙說道:“還愣著做什麼,快推我去迎接。”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