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的能力自不用提,雖然沒有民間傳的那麼神乎其神,但也是一時之選。
僅僅是鄱陽湖之戰,就足以讓他史上留名。
操守方面也沒有問題,為官清廉家無餘財。
嫉惡如仇同情底層百姓,元朝時候就敢於打擊地方豪強勢力,為百姓伸張正義。
洪武元年,敢無視李善長的威脅,強殺了違法亂紀的李彬。
但他又很懂分寸,不會盲目的搞擴大化。
對李善長也足夠尊重,不用擔心他將李善長拖下水。
越想朱元璋就越覺得,這個人選不錯。
不禁笑著對朱標說道:“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人選這不就來了嗎。”
朱標也笑道:“劉中丞確實適合此事,就是不知道氣候變遷的事情他查的如何了。”
朱元璋肯定的道:“如果咱沒有猜錯,他這次求見,就是為了此事。”
說到這裡,就轉頭對內侍道:
“宣。”
不一會兒,劉伯溫就捧著一本厚厚的書進入大殿,見過禮後回道:
“陛下,您讓臣查的氣候變化記錄,已經有了結果。”
朱元璋先是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然後關切的問道:
“結果如何?”
這倒不是裝的,儘管很相信馬鈺的話,可這麼大的事情他還是希望拿到更確鑿的證據。
劉伯溫表情凝重:“臣帶人翻閱了所有能查到的史書、地方誌、族譜、文人隨筆。”
“將其中能證明氣候變化的記錄摘抄匯總,發現確如徐國公所言。”
“天地間存在著一個溫寒變,以八百年為一個週期。”
說著,他拿起那本書說道:“這是摘抄的所有記錄。”
又拿起另一摞厚厚的紙說道:“這是根據徐國公所說的座標系,畫出的曲線圖。”
“請陛下觀之。”
內侍早就被驅趕了出去,所以就由朱標上前,將書和紙轉給朱元璋。
朱元璋先是翻了翻那本書,裡面全是關於天氣、農作物、動植物的相關資訊。
哪條資訊摘抄自哪本書,也全部標註的一清二楚。
見此,他就更加相信了資訊的真實性。
然後放下書,將那張紙展開。
紙有五尺長,兩尺寬。
上面畫著一個巨大的座標系,還有一條表示溫度變化的曲線。
每一個關鍵節點,都用蠅頭小字標註了大致的時間。
比如西周武王元年,比如北宋建隆三年。
劉伯溫再次介紹道:“我們能查到的最早關於氣候的記錄,是商朝時期。”
“所以曲線是從殷商時期開始,一直到洪武元年結束。”
“洪武元年之後,則是臣等根據規律進行的推演。”
朱元璋直接將目光放在了洪武元年,發現正好處在一條下降的曲線上面。
好訊息是,此時還處在溫暖期。
壞訊息是,氣溫正急劇變冷。
劉伯溫的聲音再次傳來:“這一次的溫暖期大約從南宋末年開始。”
“按照正常規律來算,現在應當正處在氣溫最高的時期。”
“但根據現有動植物分佈,以及對河套、陝北高原的降雨觀察,氣溫正在降低。”
“經過推演可得知,百年後天下將進入寒冷期……”
“如果真如推演發展,這一次溫暖期只有三百年。”
“溫寒變八百年為一個週期,這就意味著,百年後天下將進入一個長達五百年的寒冷期。”
“與徐國公的推斷幾乎一致。”
即便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但當此事被證實,朱元璋的心情依然非常沉重。
“長達五百年的寒冷期,天不助我大明啊。”
劉伯溫的心情也異常沉重,寒冷期有多可怕,對比一下東漢中晚期就知道了。
關鍵,這次寒冷期將長達五百年,比東漢中晚期還要慘烈不知道多少倍。
朱標卻反駁道:“爹此言差矣。”
朱元璋好奇的道:“哦,你有何高見?”
劉伯溫也向他看來。
朱標說道:“寒冷期雖然很可怕,但也並非毫無辦法。”
“兩宋時期大部分時間都處在寒冷期,他們不一樣很好的撐過來了?”
“他們不知道溫寒變,都能撐過來。”
“我們有表弟提醒,提前知道了此事,沒有道理撐不過去。”
“方才您說天不助大明,我以為恰恰相反,蒼天是眷顧大明的。”
“祂給了大明表弟這樣的大才。”
“又給了大明百年的時間做準備。”
“最難以控制的黃河,也在洪武元年改道北上入渤海……”
“這一切無不證明,天命在明。”
“接下來就要看大明能不能承接住天命了。”
越聽,朱元璋臉上的表情就越開心,最後大笑道:
“伯溫,你覺得咱這太子如何啊?”
劉伯溫發自內心的稱讚道:“臣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太子仁厚,胸懷天下,將來必為一代明君。”
朱元璋笑的嘴巴都合不攏了:“哈哈……這話咱愛聽。”
“不過百年後大明面臨的困境,並不會因為太子賢明就消除。”
“咱們必須要從現在做起,為子孫多積攢一些家底。”
“且宋元留下了很多弊病,也必須要根除,如此才能談熬過寒冷期之事。”
“但這麼做必然會觸碰到很多人的利益。”
“只靠咱一個人是無法做到了,需要天下仁人志士一起出力才有希望。”
“伯溫,你可願意助咱。”
在論證溫寒變的過程中,劉伯溫已經完成心態的轉變。
此時聽到朱元璋的話,他立即下拜道:
“謝陛下器重,臣必為大明江山社稷,為天下萬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元璋笑道:“咱就知道,伯溫不會讓咱失望的。”
然後他面色一肅道:“溫寒變的事情既已結束,你就抽身出來吧。”
“正好有一件大事,咱想交給你去處理。”
然後他就將鳳陽營造貪腐問題說了一下:
“咱給你便宜處置之權,務必將此事查清楚,決不能漏掉任何一個碩鼠。”
劉伯溫鬆了口氣,只要不是讓他在中樞搞內鬥就行。
不過他也想到了另外一個難點,於是開口說道:
“鳳陽營造是李相推舉的人才,臣去處置怕他會反對。”
實際上這就是在暗示,這事兒可能會牽扯到李善長,該怎麼辦?
朱元璋說道:“李相乃大明開國第一功臣,深明大義,必不會因私廢公的。”
“你放心去查即可。”
“但也要保持清醒,莫要因為那些人的攀咬就牽連到無辜之人。”
言外之意就是,李善長這邊咱會處置好的,但也不要把這事兒牽扯到他身上去。
剩下的必須從重從嚴處置。
劉伯溫心中的石頭徹底卸下,說道:
“臣遵旨,絕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貪官汙吏。”
之後朱元璋又和他說了一下鳳陽皇城營建問題。
並明確告訴他,都城將會放在安陽。
至於鳳陽皇城,大部分非必要建築都會被砍掉,然後將還在修建的建完。
剩下的暫時停工,將工匠和物資都抽調到安陽去。
“先集中力量營建安陽,鳳陽皇城暫時放一放吧。”
“你去鳳陽除了調查貪腐案,順便也將此事給辦了。”
安陽?劉伯溫馬上就猜到和寶鼎有關。
又回憶了一下地形,倒也覺得合適,於是欣然領命。
第二天早朝劉伯溫上奏,經過對歷史文獻的總結,發現了一個新的週期變化。
溫寒變。
一個週期為八百年。
欽天監監正鄔秉讓,以及其他參與人員全部出面證實。
事實上,這件事情早就有風聲傳出了。
畢竟劉伯溫拿到特權,又是令天下各地上報記錄,又是派人去各地實地考察。
大家自然很好奇在查什麼。
經手的人多了,也就不存在什麼秘密了。
即便最關鍵的畫圖環節,一直是劉伯溫自己單獨負責的,依然無法保守秘密。
溫寒變的事情,早就在私下流傳開來。
大多數人都嗤之以鼻,這種東西怎麼可能會存在。
只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資訊披露,大家就開始惶恐了。
不過在確切的訊息傳出前,大家依然是將信將疑。
此時,當劉伯溫等人確認溫寒變存在,朝堂依然一片譁然。
不少人站出來反對,就連宋濂都提出了質疑。
朱元璋給劉伯溫使了個眼色。
劉伯溫當即就將所有資料,以及那幅溫度變化曲線圖拿了出來。
“這是所有證據,諸位可以不信我劉基,但不能不信前人留下的史料。”
依然有部分人提出質疑,誰能保證史料不會出現偏差?
劉伯溫反駁道:“一兩份史料有所偏差是很正常的,但不可能所有史料都是錯誤的。”
“這幅圖,是經過多種史料相互印證才得出的。”
“如果你不信這個結果,那就先請推翻史料記載。”
此言一出,大部分人都閉口不言了。
畢竟史料在這擺著,是做不了假的。
啥?證明大部分史料是假的?
別鬧了。
但依然有一小撮人,尤其是儒家的死硬分子,堅持認為溫寒變不存在。
史料是真的,是劉伯溫他們的統計有問題。
而且很多災害是蒼天降下的懲罰,與氣候變化無關。
只是他們的這種言論,就連大部分儒生都覺得太蠢了。
都什麼年代了,還搞這一套呢?
平日裡用這一招哄哄那種平庸之君就可以了,你用這一招來對付馬上得天下的皇帝。
那不是愚蠢是什麼。
他們的意見直接就被無視了。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關注溫寒變,很多人的心思都放在了別處。
比如李善長,眼見劉伯溫出了大風頭,一張老臉拉的很長。
汪廣洋則感受到了實打實的威脅,這劉伯溫不會是要搶我的位置吧?
胡惟庸臉上掛著和善的笑容,心中卻也是敲響了警鐘。
李善長因病要辭去相位,他可是一直盯著這個位置的。
劉伯溫不早不晚,偏偏在這個時候拿出溫寒變,莫非也有意要競爭這個位置?
不行,我不能坐以待斃。
不過他們也知道事情的輕重,劉伯溫敢在朝堂上將此事拿出來,那肯定是得到了朱元璋允許的。
很可能接下來的大明國策,都要圍繞即將到來的寒冷期展開。
如果自己反對溫寒變,大機率會直接出局。
所以不但不能反對,還要表現的很支援。
就在這時,朱元璋終於開口說道:“寒冷期北方變冷,氣候多變,造成糧食減產。”
“如果朝廷應對不當,東漢中晚期就是前車之鑑。”
“但諸卿也不要太過灰心,兩宋就處在寒冷期,靠著合適的制度他們依然很好的熬了過來。”
“只要上下一心,大明也定然能渡過寒冷期。”
群臣也漸漸冷靜下來,是啊,宋朝都熬過來了。
我大明一統天下,不可能熬不過去。
胡惟庸搶先一步說道:“陛下英明神武,我大明在陛下的帶領下,必將所向披靡,開創萬事不易之基業。”
其他人這才反應過來,紛紛拍馬屁。
對於這個馬屁,朱元璋毫無表示,只是嚴厲的說道:
“元朝乃蠻夷立國,留下了許多弊病。”
“咱必須將這些弊病徹底革除,給子孫留下一個乾乾淨淨的天下。”
“如此才有更大可能度過寒冷期,所以……”
他目光森然的掃過群臣,說道:
“大明將會迎來一次大變革,為天下重新樹立規矩。”
“任何人膽敢阻攔,休怪咱刀下不容情。”
聞聽此言,很多官吏都眉頭緊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