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第120章 為何秦要統一度量衡

計官必須要能看得懂賬簿,要會記賬。

其實朱標自己也學過記賬,對於馬鈺的提議自然沒有意見:

“國子監算學班那裡有現成的記賬教材,到時整理一下,就可以作為新學院的教材。”

馬鈺卻搖搖頭,說道:“現在使用的記賬方式太簡單了,有太多漏洞,很容易作弊。”

“我的意思是,要改良出一種全新的記賬方式,修補漏洞提高作弊的成本。”

朱標秒懂,高興的道:“我就知道你肯定有新東西,快和我說說新式記賬法是什麼樣子的。”

其實馬鈺是真不懂會計知識,但一些基本的東西還是瞭解一些的。

於是他將複式記賬法講了一遍。

簡單來說就是,朝廷規定記賬簿的樣式。

所有的記賬,必須用規定格式的賬簿,以方便查賬。

一筆交易,有出也有入,出入雙方各自記賬。

“……因為是甲乙雙方同時記賬,一個記出,一個記入。”

“如果單方面修改賬本,稅官拿到甲乙雙方的賬簿一對照,就能看得出來。”

“想要作弊,就必須甲乙雙方互相配合,增加了作弊的成本。”

“稅收也是一樣,商鋪交了多少稅,要在自家的賬簿上記錄下來。”

“衙門問誰收了多少稅,稅款都去了哪裡,也要清晰記錄下來,以便於御史監察。”

朱標跟著馬鈺學了很多經濟學的知識,也專門研究過計官。

自然是能看得出複式記賬法的優秀之處的,讚道:

“記賬法只是這麼一改,不但賬目更加一目瞭然,還加大了修改的難度。”

“好好好,表弟果然聰明啊。”

此類的誇讚實在聽過太多,馬鈺都有些免疫了,接著說道:

“還有一些細節,比如記賬必須用三種數字同時記載,防止有人塗抹修改。”

所謂三種數字,一種是馬鈺弄過來的‘1234’。

還有一種是自古就傳下來的‘一二三四’。

第三種是大寫數字‘壹貳叄肆’。

根據出土文物可知,‘一二三四’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了。

大寫數字出現的較晚,目前考古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

目的就是用複雜的字形,防止有人塗改賬目。

唐朝開始普遍應用於賬目的書寫,宋朝也普遍用大寫數字記賬。

但元朝懂的都懂,大寫數字記賬法就被廢掉了。

原本歷史上,直到郭桓案爆發後,朱元璋才下令必須用大寫數字記賬。

馬鈺這是提前將朱元璋的功勞給搶了。

至於賬簿不允許有任何塗改,如果寫錯字了,必須更換一張重新寫等等。

這些都屬於常規的要求了。

朱標自然全部採納:“聽表弟你這麼一說我才發現,現在的記賬方式確實漏洞很多。”

“難怪那些人敢肆無忌憚的侵吞國家錢糧。”

馬鈺搖頭說道:“他們侵吞國家錢糧,和記賬方式沒關係,新式記賬法也沒辦法杜絕他們貪汙受賄。”

朱標點頭道:“我知道,貪贓枉法是貪慾作祟。”

“不過新式記賬法,確實更加規範,方便查賬和收稅。”

“依然非常了不起。”

這馬鈺倒是沒有反駁,畢竟複式記賬法在他穿越前,都是經濟活動中的標準系統。

足見它的實用性有多強。

接著兩人就開始討論,新式賬簿該採用什麼樣的格式。

馬鈺上輩子見過賬簿,雖然細節忘了,但大致樣式還是記得的。

在前世經驗的基礎上,很快就拿出了幾種賬簿的格式。

比如出賬賬簿格式,入賬賬簿格式,納稅賬簿格式等等。

當然,這些只是最基礎的,更復雜的東西就只能交給專業的人去弄了。

不過總的來說,馬鈺拿出的東西,確實規範了大明會計行業的基礎。

地基打好,可以為後續經濟活動的發展,提供便利。

朱標非常高興,這次沒有白來啊。

表弟果然從不讓人失望。

嘴上說著不懂,卻總能給出很多建設性創意。

我算是看明白了,表弟說不懂,那就是知道一些。

他說略懂一些皮毛,那就是有一定研究。

他說的懂,那是精通。

真是謙虛啊。

馬鈺並不知道朱標在想什麼,他則在思考另外一件事情。

會計行業的基礎需要規範,難道其它的就不需要嗎?

比如,度量衡。

現在的度量衡,是存在極大不便的。

比如一斤十六兩,一里是一百八十丈,計算非常麻煩。

目前來看沒什麼問題,等將來工商業發展起來,會帶來很多不便。

到那個時候再改,會耽誤很多事情,不如一開始就將這些都規範好。

想到這裡,馬鈺就將自己的想法一併說給了朱標聽。

朱標驚訝的道:“修改度量衡,這動靜太大了吧?”

“百姓已經習慣了現在的尺度,如果強行改,會造成極大的不便。”

馬鈺能理解他的想法,解釋道:

“國家必須要統一度量衡,這個重要性我不說你也知道。”

“因為元朝的不作為,民間的度量衡其實已經混亂了。”

“你可以去了解一下,現在的一尺,比宋朝的一尺要長。”

“關鍵是每行每業,都有自己的尺度。”

“僅我知道的就有木工尺、營造尺、量地尺、裁衣尺……”

每個行業的尺度,標準都不一樣。

事實上,原本世界的大明,度量衡就相當的混亂。

直到滅亡都沒有統一長度單位。

一個大一統的華夏王朝,各行各業都圈地自萌,用自己的度量衡標準。

也不得不說,確實有些奇葩。

朱標也聽的頭皮發麻,不敢置信的道:

“竟然已經混亂到這種程度了?為什麼沒人告訴我。”

馬鈺嘆道:“這種‘小事’,在很多人眼裡都不值一提。”

“但想要發展製造業,提高生產力,統一的度量衡勢在必行。”

“可以這麼說,沒有全國統一的度量衡標準,就不可能發展製造業。”

雖然朱標知道統一度量衡的重要性,但也沒有想到馬鈺竟然如此重視,好奇的問道:

“為什麼?”

馬鈺反問道:“你知道流水線生產法嗎?”

朱標一臉疑惑:“流水線生產法,這是什麼東西?”

馬鈺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又問了一個問題:

“之前我們說過,西周制定了禮法制度。”

“從此列國都採用周禮,奠定了華夏大一統的文化基礎。”

“可是為什麼他們沒有統一度量衡?”

“為什麼秦朝人會如此重視度量衡?還特意立法統一?”

朱標思索片刻,回道:“西周時期,列國之間的交流比較少。”

“度量衡的差異影響就很小,所以他們並不重視。”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交流愈加頻繁。”

“度量衡的差異所帶來的不便,就凸顯了出來。”

“所以秦朝建立後,特意立法統一度量衡。”

馬鈺讚道:“舉一反三,表哥是真的把書讀懂了。”

見自己猜對了,朱標也不禁很是開心,嘴上謙虛道:

“多虧了表弟的課啊。”

馬鈺沒有接這個話茬,而是繼續剛才的話題:

“秦朝人重視度量衡,除了剛才你說的那個原因,還有一個被歷史掩埋的原因。”

朱標心中一動,說道:“流水線生產法?”

馬鈺頷首道:“對,就是流水線生產法。”

朱標更加好奇:“這到底是什麼東西,竟然能影響到秦朝的政策?”

馬鈺這才揭曉答案:“所謂流水線生產法,就是將一樣物品拆分成不同的部件。”

“每個人負責一個部件的製作,最後組裝在一起。”

朱標一臉茫然,什麼意思?

馬鈺頓了一下,進一步解釋道:

“我們以生產刀舉例。”

“現在製作一把刀,只需要一名工匠。”

“從刀身到刀柄再到刀鞘,全部都是他一個人完成。”

“這就意味著,他要懂木工,還要懂一定的皮革加工技巧。”

“但是流水線生產法不一樣,它將刀分拆成好幾個部件。”

“刀柄、刀身、刀鞘等。”

“然後找好幾個工匠過來,每一個工匠只負責製作一個部件。”

“製作刀柄的,只製作刀柄;製作刀身的,只用製作刀身。”

“最後把這些零部件集中在一起,再由一個專門的人組裝起來,成為一把完整的刀。”

朱標皺眉道:“本來一個人的活,現在好幾個人做,那不是浪費人力嗎。”

馬鈺笑了:“你看過歐陽修的《賣油翁》嗎?”

朱標點頭,這篇文章他確實看過。

“那應該還記得‘惟手熟爾’是什麼意思吧?”

“一個人只負責製作一個零部件,他就會越來越熟練,效率會越來越高。”

“假如一個人製作一把刀需要三天。”

“那麼流水線生產法,三個人三天就能製作七八把乃至更多。”

朱標猶如醍醐灌頂,說道:“原來如此,好一個流水線生產法,難怪秦國能滅掉六國。”

馬鈺說道:“是的,秦國在生產力不變的情況下,透過改進生產關係,提高了生產效率。”

“為滅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說到這裡,他話鋒一轉道:“但是,流水線生產法能夠成功,就必須要標準化。”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統一的標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