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鈺知道,現在的朱元璋等人,還是太缺動力了。
他們現在最想做的,就是儘快讓天下恢復太平,然後大家安生過日子。
對千年未有大變局,激烈變革,都不怎麼感興趣。
有必要給他們來點壓力,讓他們不得不提速前行。
今天的話,肯定會被密探送到朱元璋面前。
所以給劉伯溫說,其實也是講給朱元璋聽。
“劉中丞,在下有一事相求,不知可否相助?”
劉伯溫好奇的道:“馬公子請講,只要劉某能做到的,必不推辭。”
馬鈺笑了笑,說道:“我想從書中收集一些資訊。”
“只是這些資訊橫跨數千年,被零散的記錄在無數的書籍之中。”
“靠一個人想要將它們篩選出來非常困難。”
“劉中丞是大學問家,接觸的讀書人多讀過的書也多,不知可否幫我收集一下?”
劉伯溫愣了一下,心中不禁吐槽。
這馬公子說話也太跳脫了,怎麼總是喜歡講不相關的事情?
剛才不是說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嗎?
你還沒說服我呢,怎麼突然就換話題了?
不過吐槽歸吐槽,他對馬鈺的目的也同樣好奇:
“不知馬公子想要收集什麼資訊?”
馬鈺說道:“和氣候溫度有關。”
劉伯溫更加疑惑:“氣溫?”
馬鈺想了想,覺得給他解釋氣溫變化比較複雜,還是簡單點,直接上例項吧。
“竹子、大象、犀牛等生物,一般都生活在溫暖的南方,北方氣溫比較低很少見。”
劉伯溫點點頭,這一點他自然知道。
可他卻更糊塗了,你突然講竹子、大象做什麼?
以前你都是這麼和人聊天的嗎?
馬鈺沒有理會他的迷惑,繼續說道:
“但也不盡然,在某些時候北方也會比較暖和,南方的動植物在北方也會頻繁的現身。”
“比如北宋建隆三年(趙匡胤),就有象群遷徙到了河南,後來朝廷派軍隊在南陽將其捕殺。”
“比如在唐朝時期,關中就曾經種植過水稻。”
“比如武王伐紂時期,就曾經動用過騎著大象計程車兵。”
“出現這種情況,就說明在那個時期北方的氣溫比較高,和南方有些相似了。”
劉伯溫恍然大悟,說道:“原來如此,馬公子是想讓我收集此類資訊,好確定氣溫變化嗎?”
馬鈺頷首道:“是,但不全是。”
“不只是要收集北方氣溫變高的資訊,還有變低的資訊。”
“就拿淮水為例,正常是不會結冰的。”
“如果某一個時期,北方的氣溫整體偏低,淮水就會結冰。”
“比如黃初六年,魏文帝曹丕率軍攻打東吳,最後因淮水結冰導致兵敗。”
“這就代表著,在那個時期北方的氣溫普遍偏低。”
“當然,除了這些資訊之外,你還可以特別關注一下陝北和河套地區的降雨情況。”
“如果某個時期,這兩個地方的降雨特別少,就說明北方整體偏冷。”
“如果某個時期這兩個地方降雨多,就說明北方的氣溫進入了一個高溫期。”
劉伯溫臉上的表情已經全部被震驚取代。
話說到這裡,他哪還不明白馬鈺真正的目的。
氣溫會週期性變冷變暖?
他也是種過地的,知道莊稼對氣溫的敏感度有多高。
很多時候就晚種那麼幾天,收成就能差好幾成。
如果北方氣溫整體變低,那對農業來說,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再聯想到馬鈺剛才說的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莫非大明將迎來一個氣溫變冷期?
想到這裡,他再也坐不住了,追問道:
“馬公子,你是說氣溫會如四季交替那樣,一個時期變冷,一個時期變暖,大明即將迎來變冷期?”
馬鈺心道,果然不愧是劉伯溫啊,這都能猜到。
不過他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說道:
“劉中丞何必問我呢?我已經將方法告訴了你,真相如何派人一查便知。”
劉伯溫氣急敗壞的道:“馬公子,事關重大還請你回答本官。”
你老小子也不是什麼都不關心嗎。
馬鈺依然沒有正面回答:“就算我說了,你依然會去調查求證。”
“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我告訴你真相,你反而會產生別的疑慮。”
“自己去查吧,真相就在那裡。”
劉伯溫深吸口氣,讓自己冷靜下來:
“馬公子,此事你告訴過陛下嗎?”
馬鈺攤攤手,說道:“陛下馬上就會知道的。”
劉伯溫眼中露出瞭然之色,忽然苦笑道:
“馬公子,咱們別無交情,你這般盛情,老夫實在無以回報啊。”
馬鈺說這些話,不就是為了勸說他嗎。
兩人一文錢的關係都沒有,別人還這麼努力的勸說,這個情他還是領的。
馬鈺欣慰不已,這老劉不是忘恩負義之人啊。
“我勸你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個原因方才說過了,皇后娘娘託我勸的。”
“第二個原因嗎,你是個肯為民做實事的人,大明百廢待興需要你這樣的人站出來。”
說到這裡,馬鈺長嘆道:“你見多識廣,應當知道地方士紳宗族勢力有多強大。”
“大明也要直面這個問題。”
“你在大元時期,就敢於向豪紳地主亮劍,為百姓伸張正義。”
“在大明,你也敢不畏強權,向權貴說不。”
“若由你為主導來打擊豪紳宗族,是大明之福,也是萬民之福啊。”
“以前我對你的諸多行為也很不解,今日聊過才知道。”
“你志不在中樞爭權奪利,而是希望去基層做實事。”
劉伯溫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馬公子也。”
馬鈺心裡笑瘋了,怎麼樣,我就說我有當你爹的潛質,這可是你自己承認的。
面上卻一本正經的道:“知人善任,是一個皇帝最基本的素養。”
“你變成現在的樣子,不是你的錯,是皇帝用人的方式出了錯誤。”
“他不應該讓你陷入朝堂權力鬥爭中去,而是讓你去主持地方建設。”
劉伯溫大驚,惶恐的道:“馬公子慎言,切莫非議君上。”
“如何用人自有君心聖裁,我等臣子豈可置喙。”
馬鈺嗤笑道:“呵,這會兒你倒是忠心起來了。”
見劉伯溫想要解釋,他擺擺手道:
“開個玩笑別當真,今天就說到這裡吧。”
“先別急著辭官,把我說的那些資訊收集好,到時候我再告訴你具體會發生什麼。”
劉伯溫知道這是提醒自己該離開了。
儘管還有很多話想說,但他也知道現在說什麼都是多餘的。
當務之急就是收集氣溫變化的資訊。
於是起身鄭重表示感謝,並保證回去後一定會用盡手段,收集相關資訊。
將他送走後,馬鈺長吁口氣,然後露出開心的笑容。
又找了個勞動力,完美。
他說的氣溫變化週期,就是前世所說的小冰河期。
當前世界,在任何一個文明,都很難查證此事。
唯獨華夏可以。
沒別的原因,咱們的老祖宗沒事兒就喜歡寫點什麼。
有能力的就寫史。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很多史書,都是私人編撰的。
直到唐朝,國家才正式出面編寫官方史書。
即便如此,民間修史的風氣依然盛行。
沒有能力寫史的,也會寫一些遊記、筆記,還有一些其他著作。
這些書裡面,都會記錄一些當時的情況。
雖然這些書籍在流傳過程中,大部分都被損毀了。
但依然會有一部分流傳下來。
真正給這些民間書籍,帶來毀滅性打擊的,是清章宗。
打著修書的幌子幹著毀書的事情,被銷燬的書籍,十倍百倍於四庫全書的容量。
還好現在是明初,可以收集到的各類書籍,還是非常多的。
說不定就在哪本書裡,看到了相關的資訊。
只是古代資訊傳遞不暢,想從民間將這些書籍收集起來很難。
想從浩瀚如煙海的書籍裡,找出相關的資訊更難。
馬鈺是沒這個能力做到的。
朱元璋倒是有能力,不過他一舉一動都萬眾矚目。
一旦有所動作,就很難瞞得住人。
在此事查清之前,還是不要讓太多人知道的好。
否則指不定又會有人藉機生事。
劉伯溫就挺適合幹這個活兒的。
要知道,他可是和宋濂、高啟一起,被稱之為明初三大家的。
在學問和名氣方面,都沒有什麼問題。
關鍵他還不迂腐,知道變通的道理,不用擔心他將小冰河期的訊息洩露出去。
更何況人才難得,能挽救一個是一個。
不是他馬鈺想當救世主啥的,主要在治國這一塊,大明確實沒啥人可用。
劉伯溫這個人雖然不純,但至少是敢做事肯做事的人,總比胡惟庸、楊憲這些小人要強。
而且他也想看看,如果劉伯溫不辭官,反而受到了重用,李善長會是什麼態度。
嘖,熱鬧啊。
就在他胡思亂想的時候,朱樉不知道從哪跳出來道:
“想什麼呢,喊你幾聲都沒反應。”
馬鈺就拉著他回到正堂,反問道:
“你不是去鋪子那裡了嗎,怎麼回來了。”
朱樉四仰八叉的坐在椅子上,說道:
“那邊現在亂糟糟的,呆的沒意思就回來了。”
因為朱元璋的親自認可,小組織現在可成了香餑餑。
誰不想成為太子的人啊。
很多權貴之子,都打破頭想加入進來。
然而,茶點鋪子歡迎所有客人,但想獲得腰牌很難。
馬鈺設定了好幾層關卡,只有透過全部考核,才能成為小組織成員。
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所有人,當初你們對我愛搭不理,現在的我讓你們高攀不起。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