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第77章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這次劉伯溫是真的慌了。

心懷故主只有一種情況下,才會被人所接受。

那就是殉葬。

效忠的人死了,自殺追隨而去。

就算是敵人也會敬三分,稱讚一聲忠義之士,然後厚葬。

可投效新主之後還心懷故主,那就是懷有異心不忠不義。

死了也會被人唾棄。

當然,還有一種特殊情況,那就是玩無間道。

假裝投效新主公,背地裡繼續為故主謀劃。

這種人也可以稱得上是委曲求全的大丈夫。

但對於‘新主公’來說,你就是敵人,需要弄死的那種。

你劉伯溫是哪種情況,自己對號入座吧。

可以說,對他來說這就是送命題。

“馬公子慎言,劉伯溫對陛下的忠誠天日可表……”

馬鈺搖搖頭,笑道:“你和我說沒用,你猜別人看了你行徑,會怎麼想?”

劉伯溫頓時不語。

當局者迷,他以為自己投效大明,幫著朱元璋參贊軍機八年。

鄱陽湖大戰這樣的關鍵戰役,我都參與了並立下大功。

你們還懷疑我的忠心?

可是在別人看來呢。

你得罪李善長也要將貪官殺了,可皇帝支援你和他掰腕子的時候,你又退縮不前。

寧願被人噴一臉唾沫也要當縮頭烏龜。

皇帝給你的任務,你推三阻四不願意幹。

三天兩頭想辭官,可辭了官又天天往應天府跑,生怕離的遠了無法瞭解朝廷情況。

在別人看來,要麼你是個小人,要麼心懷二心。

馬鈺慢悠悠的說道:“大元不信任漢人,所謂的科舉就是玩一樣。”

“可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漢人二十三歲就高中進士,可謂是人生得意啊。”

“之後被授官,他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打擊地方豪紳惡霸。”

“在被人報復的時候,他的長官和同僚都站出來保護他。”

“嘖嘖嘖……換成我估計也會感激涕零,恨不得以死相報啊。”

劉伯溫臉色再變,因為這個年輕人就是他。

“雖然後來仕途不算順利,但那都是奸臣迫害,大元皇帝對他可是非常器重。”

“授予的官職,不是一省提舉就是一省元帥府都事,可謂是位高權重。”

“他對大元表現的也非常忠誠。”

“在剿滅義軍的時候最為積極,手段最為激烈狠辣,甚至以死逼迫主將攻城屠城。”

“只是後來主將不聽勸告,這個年輕人不得不黯然辭官。”

“劉中丞,你覺得這個年輕人對大元是不是非常忠誠。”

劉伯溫嘴巴張了又張,卻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說到這裡,馬鈺臉色一冷,道:

“劉中丞,你真想辭官就乾脆利落的辭,從今往後不要再過問朝廷的事情。”

“關起門來老老實實過日子,有功勞在身誰也害不了你。”

“現在天下剛剛一統,有無數可以名垂青史的事業等著去做。”

“誰會盯著你一個辭官的老頭不放?”

“皇帝就算再刻薄寡恩,會放任別人謀害一個交出所有權力,不過問世事的功臣嗎?”

“如果他真的放任此事發生,別的功臣誰還敢交出權力?”

“你劉中丞這麼聰明,不會連這一點都想不到吧?”

“所以……”馬鈺盯著他,質問道:

“不肯忠心任事,又不肯離開權力中心,你到底在想什麼?”

劉伯溫被說的大汗淋漓,再也沒有了之前的伶牙俐齒,結結巴巴的道:

“我……沒有。我是當局者迷,若非馬公子提醒,不知還要迷茫多久。”

馬鈺忽然笑道:“你確實應該感謝我,因為這話除了你爹不會有第二個人對你說。”

劉伯溫:……

理是這麼個理,可你這話是不是在佔我便宜?

馬鈺心下暗爽,面上卻裝作一本正經的樣子,繼續說道:

“不過你更應該感謝的是皇后,如果不是她讓我勸勸你,我是不會對你說這些的。”

“說難聽點,咱們一文錢的關係都沒有,你是死是活與我無關。”

劉伯溫起身朝皇宮方向鄭重下拜:“微臣劉基謝皇后娘娘關愛。”

“臣發誓對大明對陛下絕無二心,若有半字虛言,就讓我萬箭穿心而死。”

然後他又起身,朝馬鈺行禮:

“謝馬公子提醒,今日之恩永世不忘。”

馬鈺坦然的受了他的禮,然後問道:

“劉中丞想清楚了?”

劉伯溫正色道:“想清楚了,回去就辭官歸隱,再不過問世事。”

馬鈺笑了笑,問道:“真想清楚了?”

“眼下可是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你就甘心做一名看客?”

劉伯溫不禁一愣,他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

儘管他覺得馬鈺在胡謅,可還是難以避免的生出了好奇心。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老夫愚鈍,還請馬公子指教。”

馬鈺反問道:“劉中丞以為,我華夏曆史上有幾次變革,稱得上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劉伯溫思索許久,說道:“三皇治世,五帝定倫,周公定禮,孔子降生。”

馬鈺等了一會兒,見他不再往下說,不禁疑惑的道:

“後面呢?”

劉伯溫搖頭道:“老夫以為只有此四事,當得上千年大變之稱。”

馬鈺無奈的道:“難得,你沒說只有孔子降世,簡直就是理學的叛徒。”

劉伯溫一臉誠懇的道:“慚愧,不知在馬公子眼裡,什麼才是千年大變局?”

馬鈺心下頓時瞭然,這老狐狸又開始了。

他不是不知道,只是掐不準,所以在這胡言亂語呢。

但你也沒辦法指責他,因為他說的這幾件事情對華夏文明來說,確實都很重要。

不過到了這會兒,他也懶得和劉伯溫掰扯了。

看你是個人才,再加上皇后委託,我才和你說這些。

若是你一直這樣,那就趕緊哪來的哪去,將來被人弄死了勞資在一邊鼓掌叫好。

想到這裡,他直接說道:“第一次,夏朝建立,確立家國天下制度。”

“第二次,周公定禮,為華夏文明確立了統一的文化底色。”

“第三次,始皇帝一統六國。”

“秦始皇在前人的基礎上,完成地理上的大一統,確立了帝制和郡縣制。”

“為此後千年奠定了政治基礎。”

“書同文車同軌一統度量衡,又掃平了內部交流的障礙。”

“第四次,漢武帝統一思想,完成了華夏族群意識的構建。”

“鑿空西域,讓華夏族群第一次與域外文明接觸。”

“第五次,佛教東傳,華夏文明第一次遭受域外文明的挑戰。”

“而眼下就是第六次。”

劉伯溫陷入了深思,越想越覺得,這套說辭確實很有道理。

至於沒把孔子列入進來,他倒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

雖然他也是理學門徒,但並不迷信孔子。

孔子的思想基礎來自於周公,只能算做是周公思想的傳承人。

他唯一有意見的就是,佛教東傳也能算作大變局?還什麼挑戰華夏文明?

他們配嗎?

話題說到這裡,他也知道自己不能再搞圓滑那一套,必須得說點心中真正的想法了。

否則真把馬鈺惹惱了,這事兒就不好收場了。

於是就開口說道:“馬公子是否太高看佛教了?”

馬鈺搖搖頭,說道:“理學和心學是哪來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