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第93章 人間佛

本來馬鈺他們只准備在莊子裡待三天左右,畢竟大家都挺忙的,也沒空在這裡多待。

只是誰能想到,發明創造竟然也能上癮啊。

在弄出了新式織布機和紡紗機之後,馬鈺在村子裡閒逛,發現一群老人孩子坐在樹下手工給棉花脫籽。

速度慢不說還浪費人力。

他就想到了脫籽機。

上輩子就是農村出來的,他經常見到這東西。

只不過前世見到的是鋼鐵製造的機器,需要電力或者發動機提供動力。

還好這玩意兒機構並不複雜,主要結構也就兩個滾輪,外加一些配套的小零件。

改成手動的或許也不是不可能。

想到就做,他再次找來那個木匠,兩人開始嘗試著製作脫籽機。

這一次就沒那麼順利了,各種問題層出不窮。

馬皇后得知情況,立即做出暫停回宮的決定,在這裡多待幾天。

並且還寫信將這些情況告訴了朱元璋。

朱元璋自然滿口答應,並且還派了五名能工巧匠過來幫忙。

他對脫籽機也充滿了期待。

小組織的其他人知道了馬鈺想做的事情,也都過來幫忙。

只是他們除了打打下手,也提供不了多少幫助。

不過馬鈺這會兒當老師已經習慣了,藉著改進機器的過程,給大家講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識。

比如什麼叫摩擦力,如何增大摩擦,如何減小摩擦。

如果是平時拿著上課,大家會覺得枯燥,很多人也是沒興趣聽這些的。

但這會兒是為了改進機器,大家反倒是興致勃勃,聽的很是認真。

尤其是伴隨著一個個問題被解決,脫籽機漸漸展現出效果之後。

成就感讓大家的興趣就更大了。

第三天朱元璋派遣的工匠到達。

這些都是工部最頂尖的工匠,也可以說是當世最優秀的工匠之一。

有了他們的幫助,很多之前沒有頭緒的問題,莫名其妙就解決了。

問工匠,他們自己也直撓頭。

倒不是他們想藏私,而是自己也說不清楚。

他們只是單純根據經驗,覺得這麼做或許可行。

然後就行了。

馬鈺心中感嘆,這就是沒有建立完整的學科體系的弊端啊。

工匠們都是靠著經驗在做工,而且他們的經驗也沒辦法有效的傳承下去。

很多技術,真的就是隨著匠人的死亡而失傳。

等算學打下一定基礎,有必要將學科體系給弄出來了。

不過這些都是以後的事情了,眼下還是先把機器弄出來。

在專業工匠們的幫助下,第七天,第一臺真正實用的脫籽機終於製作完成。

這個機器非常簡陋,主體結構就是一個木架子,兩根兒臂粗的滾軸,再有一個動力輪。

再加上一些輔助用的小零件。

為了節省力氣,馬鈺還特意設計了一個齒輪結構。

大的動力輪輕輕轉動半圈,兩根滾軸就能轉動幾十圈。

一人轉動動力輪,另一個人把籽棉一簇一簇的放進滾軸裡。

滾軸會把棉絮帶走,從另一側吐出來。

棉籽則會留在滾軸的這一邊,並落在下方的筐子裡。

雖然一次不能填太多籽棉,否則會被卡住,但效率也比手工脫籽快了千百倍。

馬皇后是親眼見證了脫籽機從無到有的全過程。

依然感覺不可思議。

就兩根滾軸,就能輕鬆的把棉籽給脫掉?

她不禁再次回想起馬鈺之前說的那句話:

這就是提升生產力的魅力。

但這還不算完,馬鈺在弄出脫籽機之後,又想到了脫殼機。

就是糧食作物使用的脫殼機。

古代給糧食脫殼,要麼就純手工一點一點脫。

這個效率有多慢,可想而知。

要麼就找一塊硬化過的地面,將收割好的麥子等莊稼鋪在地上。

然後用牛、人拉石磙,一遍又一遍的來回碾壓,透過這種暴力脫殼。

浪費人力畜力不說,還會造成部分糧食的浪費。

有些糧食會被碾壓到地裡面,扣都扣不下來。

關鍵是,這種脫殼的方法太看天了。

隨便變個天,都能造成巨大的損失。

古代朝廷為何要將人束縛在土地上?

因為在機械化之前,農業真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辛苦、風險大、產出少,但又是生存必須的。

既然棉花脫籽機弄了出來,那也不差一個脫殼機了。

這玩意兒馬鈺也是見過的,還幫助長輩維修過,知道這玩意兒的基本結構。

有了之前製作脫籽機的經驗,這次製作脫殼機就順利了許多。

只用了五天就給弄了出來。

從農戶家裡拿了一堆麥穗,等機器轉動起來,扔進木倉裡。

一震‘框框朗朗’的聲響過後,麥粒混合著麥糠,一起落在下方的筐子裡。

前世的脫殼機是機器作為動力,因為動力非常充足,所以會加裝一個風扇將麥糠吹飛。

實現麥粒和麥糠直接分離。

但現在是純手動脫殼機,加風扇純屬吃力不討好。

不過混合在一起的麥粒和麥糠也很好分離,找個有風的天氣,利用風力就能將兩者分開了。

總之,有了脫殼機,又能節省幾十倍的人力。

對於農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又一臺機器在自己的手裡被髮明出來。

小夥伴們非常高興,雖然他們只是打了打下手,可依然親自參與了。

那種成就感是非常強烈的。

而且經過這次的事情,也讓大家相互之間更加的認可。

原來我們一起配合,能幹出這麼大的成績。

甚至部分小夥伴,還喜歡上了這種手搓機械的感覺。

一直在追問,還有沒有別的機器要做。

其中表現的最積極的,就是一直以來的小透明人,朱橚。

自從知道馬鈺掌握著奇奇怪怪的技藝之後,他每天都過來問個不停。

一開始馬鈺還很奇怪,但想到這位未來周王的歷史成就,就釋然了。

這位可是真正的生物學家啊。

雖然物理學和生物學區別很大,可都是理工科。

他對這玩意兒感興趣是很正常的。

不過馬鈺還是覺得,有必要引導他繼續往生物學這條道路上走。

畢竟理科特別依賴天賦。

一個天才的出現,能頂的上一群普通人幾輩子的努力。

朱橚上輩子沒人引導,自己就能變成生物學家,可見在這方面是有點天賦的。

如果有自己引導,他的成就會有多高,簡直不敢想。

說不定未來的生物學之父就是他了。

而且這小子已經九歲,也到了打基礎的年齡。

於是他就找到了馬皇后。

馬皇后正在為又一件農業利器誕生而興奮,見到馬鈺臉上的笑容怎麼都無法控制住。

“鈺兒,你真的是給了姑姑一個又一個驚喜啊。”

馬鈺笑道:“現在您相信我學識廣博了吧。”

馬皇后大笑道:“胡說,姑姑從來都沒有懷疑過你。”

“鈺兒學識之廣博,天下第一。”

馬鈺笑了笑,轉而說道:“姑姑應當知道,我們家族最擅長的,就是將零散的知識梳理成體系。”

“不只是史學、算學,格物之學也同樣如此。”

馬皇后有些疑惑,搞不懂他為什麼忽然講這事。

馬鈺繼續說道:“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推匯出更多的‘其然’。”

“這個道理在格物學上尤為的適用。”

“透過梳理格物學的知識體系,瞭解其基本原理。”

“然後根據原理,創造出更多的工具。”

“就如我能改良紡紗機和織布機,能創造出脫籽機和脫殼機。”

“其實都是根據格物學原理,推匯出來的結果。”

馬皇后若有所思的道:“技藝如此,已近乎道矣。”

“你想開堂授課,將格物之道傳授給他人嗎?”

馬鈺頷首道:“是的,過往之世,人們對於百工技巧,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新事物新工具的發現,多依賴於巧合,發展的過程實在太過緩慢。”

“如果天下人都懂格物之道,千萬人一起研究探索,生產力將會日新月異。”

“到時候休說是一兩億人口,就算是十億百億人口也不難養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