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第134章 復古

朱標思考良久,始終沒辦法做出決定。

馬鈺的這套邏輯聽起來沒有問題,而且也是在史實的基礎上,推理出來的結果。

然而給天下人開啟智慧的後果是什麼,誰都無法預見到的。

可能真如馬鈺所說,可以把萬民擰成一股繩。

但這根繩子會不會失控,才是最值得擔憂的。

馬鈺自然也能猜到他在擔憂什麼。

自古以來統治者都提倡愚民、弱民。

朱標雖然受自己的影響很深,但他畢竟是宋濂的學生,接受了十幾年的傳統教育。

會有這方面的擔憂,是很正常的。

相反,他沒有一聽就贊同而是舉棋不定,顯露出來的政治敏銳度,更讓人讚歎。

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開啟民智的影響力有多大。

就這麼說吧,開智民智帶來的影響力,比推翻儒家來的還要強烈。

朱標卻能第一時間察覺到這其中的風險,只能說不愧是標哥啊。

馬鈺沒有強行勸,這是固有思維帶來的影響,不是靠語言就能改變的。

得靠他自己去悟,同時也要看他的魄力。

不過馬鈺也並非什麼都沒做,而是說道:

“回去你可以研究一下子產,應該能得到一些啟示。”

子產?朱標有些驚訝。

這可是個名人。

他出名的原因也很簡單,有大佬幫他揚名。

孔子曰: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孔子的地位越高,論語流傳越廣,子產的名氣也就越大。

然而,子產本人的履歷,卻鮮有人去了解。

朱標也是如此,只知道子產這麼個人,卻不知道他具體幹了啥。

此時聽馬鈺特別提起,他也不禁生出了好奇心:

“子產怎麼了?”

馬鈺卻賣起了關子:“你去看就知道了。”

朱標好奇心更盛,不過也沒有再追問,而是接著之前的話題問道:

“關於宗族,還有什麼建議嗎?”

馬鈺遲疑了一下,才說道:“其實有件事情我早就想說一說了,但事關……”

朱標打斷他說道:“你連我爹都敢罵,還有什麼不敢說的,說吧。”

馬鈺頓了一下,有些尷尬的道:“咳,說正事,說正事。”

“你覺得‘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對佛教的傳播有影響嗎?”

朱標想了想回道:“有,就算不懂佛經的人,只需要默唸阿彌陀佛就可表達內心感情。”

“在民間的傳播幫助非常大。”

馬鈺說道:“所以我覺得,可以透過修改曆法和紀年法,來增強百姓對族群的認識。”

朱標不解的道:“這怎麼增強?”

馬鈺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道:“現在採用的是年號紀年,太不方便了。”

朱標一頭霧水,道:“歷朝歷代就是如此啊,怎麼不方便了?”

曆法可是大事,紀年法也同樣是大事。

按照傳統來說,紀年可是和天意相關的。

馬鈺說道:“你知道乾豐是誰的年號?知道它和上元中間隔了多少年嗎?”

朱標搖搖頭說道:“這得翻年法表才行。”

馬鈺說道:“就算是專門研究歷史的,不對照著史書也很難準確掌握歷史時間,更何況是普通人?”

年號紀年,就是根據皇帝的年號來計算曆法。

比如洪武元年,洪武二年。

可是年號這東西變動太大了,且沒有什麼規律可言。

有些皇帝一輩子只用一個年號還好說,有些皇帝換年號比換衣服還頻繁。

用他的年號計算曆法,能把人累死。

所以民間採用的是甲子紀年,就是天干地支,一輪是六十年。

但天干地支這玩意兒也麻煩,普通人很難分得清戊寅和戊戌誰先誰後。

就算是熟練掌握天干地支順序的人,也得思考一會兒才能把時間計算清楚。

不過不管怎麼說,甲子紀年確實可以滿足日常生活所用了。

因為一個人的一生,最多橫跨兩個甲子,也就是年齡超過六十歲。

可在研究歷史的時候,甲子紀年就不好用了。

可以說,目前的紀年法是非常繁瑣,不方便的。

“關鍵是年號紀年只在官方使用,民間使用的是甲子紀年法。”

“可以這麼說,百姓甚至都不知道皇帝是誰。”

“在這種情況下,別說是族群認同感,就算是對大明也同樣沒有什麼歸屬感。”

朱標仔細一想,好像還真是如此:

“有道理,現在的紀年法使用極不方便,你說該怎麼改?”

馬鈺說道:“我覺得,可以錨定一個重大歷史事件,作為紀年的起始點,然後一直往下順。”

“比如我們可以將黃帝歷確立為基點,然後往下順。”

“黃曆元年,黃曆二年,一直到黃曆一千年,黃曆三千年……”

“洪武元年就是黃曆4065年,今年就是黃曆4068年。”

“按照這個順序,大家就可以一目瞭然的,確定歷史上的任何時間節點。”

“翻看歷史的時候,也不用再對照著曆法表,來計算中間隔了多少年。”

“而且這種曆法也方便了百姓,他們可以更加準確的計算年齡等資訊。”

黃帝歷並不是馬鈺發明的,而是自古就已經存在的。

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和魯歷,合稱古六歷。

形成於先秦時期,是我國最早的歷法書籍。

所以朱標聽到他說黃帝歷,並不覺得奇怪,但他的眉頭卻緊皺起來:

“如果採用黃帝歷,百姓豈不是更不知道現在是哪朝哪代了嗎?”

對此馬鈺也早有準備,當即就笑道:

“黃帝歷可以只在史書和引用歷史的時候使用,方便大家閱讀。”

“同時也是一種宣示王朝正統性的方法。”

“民間則採用大明紀年,比如大明元年,大明二年,大明三年,乃至大明五十年,一百年。”

“如此一來,既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也可以讓他們知道現在是哪朝哪代。”

“祭天、祭祖等活動,書寫詔書、文書等公文的時候,則採用大明加年號紀年。”

“比如大明二年洪武二年如何如何。”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