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不夠?
馬鈺非常的詫異:“你不知道朝廷是怎麼給官吏發俸祿的嗎?”
朱標有些無語的道:“知道啊,一直都是發放錢糧、布帛等作為俸祿啊。”
他心裡的潛臺詞是,這麼關鍵的東西,我作為太子豈能不瞭解。
馬鈺卻揉了揉太陽穴:“有沒有一種可能,發放錢糧並非常態,而是權宜之計?”
權宜之計?
朱標茫然:“何解?”
馬鈺發現他是真不知道,不禁連連搖頭,標哥作為皇太子竟然連這都沒研究過……
不過想想也正常,畢竟還年輕,要學的東西又太多。
某些地方出現疏忽是很正常的。
從朱元璋立足應天到現在,給官僚的俸祿一直都是錢糧布帛。
朱標從小到大都習慣了,以為這就是官吏發俸祿的常態。
“事實上,在不同時期,給官吏發工資的形式也是不同的。”
朱標非常詫異,這東西竟然也有不同?
他自然知道俸祿意味著什麼,連忙求教道:
“請表弟指教。”
馬鈺想了想,說道:“錢這個東西雖然出現的很早,但華夏自古以來就缺錢。”
“先秦時期錢幣的種類很多,但數量稀少。”
“只有上層才會使用錢幣,底層大多數時候依然是以物易物。”
朱標點點頭,這一點他倒是知道,別說先秦時期了,唐朝的法定貨幣就有布帛。
目前以物易物也依然很常見。
說白了,就是錢荒鬧的,他爹已經不止一次抱怨錢荒的事情了。
但可惜,目前也沒想到什麼太好的解決辦法。
“先秦時期缺錢,而且各項政治制度也不健全。”
“古人基於當時的情況,建立了最適合當時情況的俸祿制度。”
“大貴族的俸祿來自於采邑,也就是前面說過的二次封建。”
“朝廷將一個縣或者一座城,分給自己子孫、功臣作為采邑。”
“小官吏沒資格封建,也沒資格擁有采邑。”
“但中央會為他們劃分一塊土地,這塊地上產出的財富,就是官吏的俸祿。”
“這個東西類似於後來的職田。”
朱標頓時來了興趣:“這個法子不錯啊,比直接發錢糧省時省力多了。”
馬鈺說道:“這個制度是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的。”
官吏俸祿由戶部按月發放,國土面積小了還好說,官吏能按時領取到俸祿。
疆域遼闊的國家就麻煩了。
比如雲南到京師一來一回得大半年,官吏怎麼發俸祿?
職田確實是當時最適合的制度,俸祿直接從職田裡出了,省去了來回折騰。
但職田也並非全都是好處,它也有殘酷的一面。
“職田確實更便於朝廷,但對百姓來說卻是災難。”
“比如官吏會指定某幾戶人家耕種職田,這幾戶人家就成了事實上的奴隸。”
“比如有些官吏會將職田周圍的土地強行霸佔,以此來侵吞民田。”
“比如官吏為了多拿錢就強行規定,職田要繳納七八成田租。”
“耕種職田的佃戶,辛辛苦苦一年,最後一計算還要倒賠錢。”
“對於官吏來說,職田也存在很大的風險。”
“遇到天災人禍減產絕收了怎麼辦?”
“而且田地至少半年才有產出,這期間官吏衣食住行的錢從哪來?”
“沒錢的時候,貪就成了必然。”
“可以說職田的弊端是非常大的。”
朱標想了想,好像確實如此,不禁有些汗顏:
“是我將事情想的太簡單了,後來呢?”
馬鈺安慰道:“你是第一次聽說職田,想不通透很正常。”
“古代的先賢一開始也沒看到這些弊端。”
“是經歷了很長的發展,親眼目睹了危害,才知道職田的弊端。”
“隨著時代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初稅畝確定土地私有制,賦稅制度也逐漸完善。”
“官吏的俸祿也逐漸從單純的職田,改為了職田和錢糧布帛並行。”
“交通便利的地區,就由朝廷直接發放俸祿。”
“偏僻的地方則繼續採用職田制度。”
“到了漢朝時期職田制度徹底被廢除,統一採用錢糧布帛作為俸祿。”
“但因為交通等因素,直接發錢糧依然有非常大的不便。”
“比如有些偏遠地方的官吏,大半年才能拿到一次俸祿。”
“還有些官吏的俸祿,莫名其妙就沒了。”
“總之在官員俸祿這一塊,賬目是非常混亂的。”
“不過不管怎麼說吧,漢朝施行錢糧布帛俸祿制度,為後人積累了足夠的經驗。”
“到東漢末年,因為寒冷期導致的土地減產,糧食已經無法養活龐大的人口。”
“而且隨著黃巾起義,朝廷也失去了對地方的掌控,無法再順利收稅。”
“於是在漢獻帝時期,實際掌握國家大權的曹操,就恢復了職田制度。”
“按照品級不同,給官吏劃分職田耕種。”
“之後這個制度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天下大一統的到來,人口迎來爆發式增長。”
“京畿附近最為繁華人多地少,朝廷在京畿周圍也沒有足夠的土地,劃給官吏當職田。”
“於是改成了京官發錢糧,地方官員繼續給職田的並行制度。”
“到了宋朝差不多也是這種情況,富庶、交通便利的地方,直接發錢糧。”
“偏遠、交通不便的地方,繼續劃分職田。”
“元朝制度非常混亂,但在官員俸祿方面,依然仿照的唐宋制度。”
朱標疑惑的道:“那大明為何發錢糧布帛,不分職田呢?”
馬鈺解釋道:“我猜,應該是沒那麼多土地分給官吏。”
戰亂年代,土地基本都是丟了又奪回來,奪回來又丟失。
唯一能穩定佔據的,也只有應天這一塊地方。
但應天是朱元璋的命根子,自然不能拿這裡的土地給官吏當職田。
其他地方不穩定,說丟就丟了,劃分給官吏當職田人家也不願意啊。
發錢糧布帛,就成了最好的辦法。
屬於是戰亂年代的權宜之計。
朱標恍然大悟:“我懂了,現在大明一統天下,是不是也會採用職田制度?”
馬鈺頷首道:“等天下真正穩定,你爹大機率會重啟職田制度。”
原本歷史上,朱元璋在洪武十年重啟職田制度。
但隨著朱棣當皇帝,大明的很多制度開始改變,職田制度也逐漸被淘汰。
具體是在什麼時候被廢除的,已經無法考證。
但可以肯定的是,職田制度是在明朝被廢除的。
朱標點點頭,沉思許久才說道:
“我以為目前恢復職田制度利大於弊。”
馬鈺眉頭一挑,問道:“哦,為什麼?”
朱標解釋道:“職田制度確實存在很多弊端,但它的優點實在太突出了。”
直接幫朝廷解決了官吏俸祿問題,緩解了財政壓力。
大明剛剛一統天下,經濟還沒有恢復,財政是非常不健康的,無法負擔官吏、軍隊的俸祿。
“現在大明地廣人稀,有足夠的土地劃分職田。”
“等過上二三十年經濟繁榮起來,朝廷財政轉好,再根據情況決定是否改為以錢糧發放俸祿。”
“而且採用職田制度,你剛才說的恢復鄉官體系,也有了施行的基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