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聞言大喜,立刻拍了板:“那就請右將軍率諸將校出兵破敵!望諸將士凱旋而歸!”
劉備又看了太后一眼,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備這就去。”
……
劉備完全沒搭理雒陽城內的軍將,自己先行出了夏門。
奔喪的各將大多都將兵士駐於城外兵站,需要時間去帶兵,但劉備沒等他們。
願意相助的自然會出城作戰,不願意的嘛……無所謂。
畢竟,城外‘來襲’的大軍並不是袁紹的部隊……
那是關羽和徐榮的部隊。
何進死後,袁紹出了雒陽,到小平津收編何進與何苗的人馬。
徐榮便退到了夏門。
畢竟徐榮在京中最熟的人是劉備,有舊日情分的也只有劉備,而且劉備有大義名分,徐榮投劉備毫無心理障礙。
牛輔收編了很多降兵,不少冥卒混在其軍中,賈詡想傳個假情報並不難。
而且這假情報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會變成真情報……
待劉備到了城外,各部打出了旗號,去往了雒陽東北方向。
而且,劉備的部隊故意從袁紹的駐地附近經過,往北邙山而去。
袁紹的斥候當然能探到劉備全軍去了北邙山。
但袁紹並沒有出兵攻擊劉備,而是全軍出動攻向了雒陽。
這其實是必然的選擇,弄死劉備對袁紹而言並不重要,袁紹要做的是趁機快速攻入雒陽,沒必要和劉備糾纏。
雒陽少了一半兵力,若是袁紹不抓住這個機會,那不就是傻子嗎?
追擊劉備有啥用,天子遺骨在雒陽,太后和百官在雒陽,劉協也在……
袁紹不會想到劉備會在此時帶劉協出城的,他只會認為劉備與董卓產生了矛盾被迫出城了。
因為明天就是登基大典了。
不僅袁紹,董卓與太后,或是任何官員,都不會想到劉備會在這時候帶劉協出城爬山。
更不會想到,劉備是真的帶孩子出去見世面——這真的是劉協要求的。
這是心障,是小孩能想到,但成人想不到的心障。
每個人都在考慮權柄,考慮利益,每個人都在想如何把持朝政爭奪權勢……
每個人都下意識的把八歲的小皇帝視為傀儡,這也是大漢的慣例了,不僅大漢人人如此,甚至連大多數現代人都有這種慣性思維……
卻沒幾個人會想起——劉協是個人。
他不是個物件,不是個固定在宮裡的雕塑,他也未必想做什麼皇帝……
明天的登基大典,對其他所有人都重要,但唯獨對劉協不重要。
只要繼承權不變,他什麼時候登基都可以的,流程是用來約束員工的,啥時候約束得到老闆啊。
劉備在雒陽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穩定劉協的繼承權。
如今劉辯是不可能被立為皇帝的了,身世存疑,沒人會認的。
袁紹進攻雒陽,袁隗也只能拼命幫著董卓對付袁紹,若是讓袁紹靠近雒陽,崔烈肯定會殺盡袁家族人。
劉備當然不會離開雒陽,更不會逃離,但帶著劉協到雒陽旁邊的北邙祭祖卻是沒問題的。
等雒陽城的群架打完了就回來唄,誰輸了幫誰。
反正向來只有員工等老闆……老闆沒回來,管你是太后還是將軍,管你想不想登基,都只能等著,等到天子想登基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