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
小平津。
小平津確實留有袁紹的輜重隊,但關羽張飛攻克小平津沒費太多時間,因為袁紹只留下了幾百老弱病殘。
而且這些老弱殘兵大多並不是袁紹的人,而是何苗的部曲。
袁紹把何苗的殘部補給了呂布,只是呂布不願意要老弱,便將這些人留下了——但呂布帶走了他們的裝備。
因此這些老弱見到關羽的部隊後就立刻投降了。
佔據小平津後,關羽第一時間便往雒陽加派了斥候。
此時,劉備已得知袁紹用劉辯換了宦官,逼殺宦官後退兵了,眼下正運送族人屍骸沿馳道向東而去。
“袁本初竟然棄了史侯……”
賈詡臉上罕見的有了凝重之色:“手握強軍,卻不取雒陽,不行擁立,刻意殺宦官邀攬名望,還舍下了一半兵力主動退走……袁本初所謀甚大啊!”
“袁紹早有預謀,大多皆如其願,唯有史侯之事在他意料之外。得文和之謀,史侯眼下已很難得到百官認同,不可能登大位了,袁紹無法行擁立之事,便立刻抽身……”
劉備也點頭道:“殺盡宦官可獲關東士族之心,還史侯於京可攬忠君之名,不因家族受難而大肆屠戮可被世人視為仁厚,送千百屍骸歸鄉可被視為孝義……”
“若他攻破雒陽強行擁立,恐反而陷入奪權泥潭,此刻抽身而走,卻能得最大的好處。再有關東士族為其傳名,袁本初必會被稱為‘天下楷模’……實在是好手段,令人佩服。”
“其人不爭一時之強,不拘一城一地,不受雒陽官權所惑,只取名望脫身而出……看似未曾取利,實則得利無數……”
賈詡捻著鬍鬚看向劉備:“袁本初定能得天下楷模之名,關東士人必競相投效,此人將成主君大敵,主君竟還能言佩服?”
“有此強敵,也算生平之幸。他手段高明,我自當佩服,遇強而勝之才是英雄,貶誹強敵只會貶低自己。”
劉備深深吸了口氣,笑了笑:“或許袁本初心裡,也在畏懼我呢……”
“主君有吞吐天下之雄,詡敬服……”
賈詡拱手施禮深躬到地,這似乎是賈詡做得恭敬的一次。
“佩服歸佩服,但若任由袁本初出踞關東,便確實是大患難制了。文和,在你看來,我是否應該追擊?”
劉備托起賈詡,正色問道。
“不能追……主君兵力不足,袁紹是主動退離,一路必會小心防備。若以少逐多,即便能勝也是大損,而袁紹卻不在乎損兵折將……或許他正等著有人追擊呢。”
賈詡搖頭:“再說,袁本初此刻運族人屍骸歸鄉,無論其是否身有餘罪,至少此事會被天下人視為孝義。若主君追擊護骸歸鄉的孝子,便難再掌大義了。主君身為少師,不能做此事。”
劉備想了想,無奈的點頭。
賈詡說的沒錯,袁紹很可能就是等著人追擊他。
無論是誰追擊,若追擊者無法擊破袁紹,那就足以證明袁紹是有能力攻破雒陽的,但卻沒有攻擊——這正能表現袁紹的‘忠孝節義’。
即便追擊者擊敗袁紹的部隊,只要袁紹不死,也能被視為悲情英雄,並能以此證明其冤——追擊者必會被天下視為阻人孝行的無道惡人。
而且,袁紹要的是天下楷模的名望,他不會在乎兵力損耗的。
此刻,雒陽乃至周邊所有勢力,誰有把握在袁紹完全不在乎兵力損耗的情況下擊殺袁紹?
袁紹身邊還有七千精銳呢。
“身有餘罪……等等……文和,我覺著袁紹恐不會這麼輕易交還史侯……”
劉備琢磨了一會兒,突然抬頭道:“史侯若活著,袁紹的大逆之罪便洗不清,他怎會留如此破綻?”
賈詡也猛然一驚。
“……史侯怕是會死!”“史侯絕無幸矣!”
劉備和賈詡同時說道。
“文和,速去雒陽給董卓傳信,請其追擊袁紹……史侯無辜,我設法拖住袁紹一陣。”
劉備趕緊做出行動。
……
雒陽。
“史侯或有難?能有何難?史侯已平安回京,以其身上傳聞,怎會有人加害他?”
董卓見到賈詡還是很客氣的,他是真拿賈詡當善人的。
但他並沒拿賈詡所說的當回事。
其實劉辯身上的傳言確實算是一種保護——不具備爭儲的資格,也就不會有人加害劉辯或是拿其作為籌碼,雖然身上的八卦多了,但實際上風險和是非反而少了。
“董將軍,史侯受袁紹挾持,此乃袁紹唯一無法洗去的大逆之罪,若還要制袁紹,便必須保住史侯這個罪證……”
賈詡解釋了一番:“此外,袁紹門下死士無數,雒陽或仍有其餘部……須知有些時候殺人並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為了攀誣……若是史侯剛回雒陽便出了事,將軍,你覺得誰會被視為兇手?”
“嘶……吾竟是未曾想到此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