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不忠不孝說成忠孝典範,逢紀真是挺厲害的。
“太后,若是袁將軍身負重罪,無路可退,當然是必須捨命一搏的。袁將軍最終是生是死不一定……但卻一定能拉著整個雒陽與其陪葬……
逢紀也攤開了說道:“但若是袁將軍有仇可報,有路可退,那自然也沒必要與雒陽魚死網破……太后,我不是在為袁將軍辯罪,而是在為太后脫罪啊……”
“為予脫罪?予有何罪?!”
太后神色不善,但卻有些緊張。
“殺袁氏滿門之罪……”
逢紀微微一笑:“袁將軍必報舉族被殺之血仇,否則不可能退兵。所以我來與太后買賣,讓袁氏族人被閹宦所殺……”
“……”
太后沉默了一陣,她大概明白逢紀的意圖了:“逢元圖,你想怎麼做?”
“袁將軍是為誅滅閹宦而來,太后可當眾稱何進與閹宦相爭誤國,將張讓、趙忠等閹惡綁縛出城,便可換史侯歸來。”
逢紀直接說道:“袁將軍送還了史侯,也就沒有了圖謀擁立之意,同時也沒有了進兵的名義,麾下兵將也不可能再攻雒陽,雒陽之困自解。”
“待盡誅閹宦,袁將軍便會退兵,雒陽安全了,袁將軍也沒了罪孽……豈非皆大歡喜?”
太后皺著眉頭,想了好一陣:“……逢紀,袁紹果真有此意?他舉族皆亡……”
太后還是不太相信。
畢竟她剛下令殺了袁家族人。
“不僅袁將軍有此意,其部下也有此意,雒陽百官皆有此意……沒人願意死在雒陽,不是嗎?”
逢紀攤開了手:“袁將軍負無道之罪,若是不以此緩和,那便只能血戰到底,直至殺盡百官,屠盡雒陽,湮滅悠悠眾口……太后,且先縛閹宦出城,換取史侯歸來,便可見袁將軍誠意。”
“……來人!”
太后思索了很久,終於起身叫來伏完,讓其抓捕張讓、趙忠、段珪等宦官。
畢竟……太后自己也想除掉張讓等人。
……
黃昏,在最後一片夕陽對映下,太后帶著百官,押著張讓趙忠等十幾個宦官來到谷門城樓。
逢紀押著宦官們出城,從袁紹手裡換回了劉辯。
袁紹確實很守信的沒有攻城,投石車也沒再發射。
待張讓趙忠等人被送到護城河旁,袁紹來到張讓身旁,指了指雒陽的護城河,附耳低聲道:“張公為保雒陽赴義而死,也算有身後之名,不使子孫失卻前途。”
“陛下……臣來尋你了。”
張讓自知這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至少有個全屍,轉身朝著雒陽城大禮叩拜,隨後跳下了護城河。
趙忠、段珪等人也有樣學樣,十幾個宦官當著城樓內外所有官員與軍將的面,皆跳河自沒。
他們都綁著繩索,只片刻便全部溺斃在了城下。
劉辯也被送還到了城內。
隨後,袁紹面朝北邙方向叩拜大哭,並請太后送還袁家族人屍體:“臣奉大將軍令誅滅閹宦,保護史侯,卻不曾想竟被誤會至此,以至累死親人……紹不敢怨懟朝廷,只求取親人遺骸歸鄉安葬……”
哭泣是會傳染的,百官見此皆頗為動容,紛紛求情。
夏門那邊,董卓和呂布也因此停了戰。
待夜色降臨時,袁紹將‘誅閹’大旗插到了護城河,帶著部曲運送數百具袁家屍體退了兵。
呂布、張楊、夏牟等人沒有跟著退兵……因為他們名義上是投奔劉辯的,如今劉辯回了京,他們自然也就不會一直跟著袁紹。
唯有淳于瓊和吳匡與袁紹同路,袁紹身邊的部隊減少到了七千人。
袁紹帶兵從城北繞到城東,往兗州方向行去,是真的撤退了。
而呂布卻是慌了。
史侯進了雒陽,袁紹把他們丟在雒陽了,而且還丟得有理有據……
——現在的局面,便成了袁紹本只是奉何進命令列事,隨後被朝廷‘誤解’與‘迫害’,以至於族人‘被宦官所殺’。袁紹誅滅宦官,且無視自身得失送還史侯劉辯,然後運送族人屍骸回鄉安葬……
這怎麼看都是忠孝兩全的悲情英雄角色啊,朝廷拿的反而是誤會忠臣殺人全家的邪惡劇本……若是再以關東筆法修飾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