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說的都已經說完,接下來就看趙匡胤的決斷了。
在心裡,趙德秀認為趙匡胤是很有可能答應的。
一是五代中皇子隨父出征的事有過先例,二是他們父子二人生活在一個群魔亂舞的時代。
趙德秀的話讓趙匡胤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
以當年趙弘殷在軍中的人脈,他年輕時想要搏一個禁軍官職輕而易舉。
那他當年為何不留在趙弘殷身邊呢?
因年輕時他便知道,不靠自己打拼出來的兵權,是一點用都沒有的。
趙匡胤看著身前等他答覆的長子,不由覺得世事很奇妙。
當年父子,恰似當下父子。
趙匡胤擔心趙德秀輕視戰場,沒有表現出心中的欣喜,如當年趙弘殷般故意沉重著語氣說道:
“我只給你一次機會。
在討伐李筠的過程中,我會仔細觀察你有無將略。”
見已成功初步說服趙匡胤,趙德秀臉上露出笑意。
儘管看不到趙德秀的神色,可身為過來人的趙匡胤知道,趙德秀應該是欣喜的。
“太原郡侯。”
一聲官稱,讓趙德秀連起身對向御階上的趙匡胤一拜。
既稱官稱,當論君臣。
“臣在。”
當趙德秀行禮時,趙匡胤靜靜地看了他許久。
接著一道雄偉身影站起,來到了趙德秀的身前。
在論起君臣身份後,趙匡胤身上散出的威嚴氣勢,讓趙德秀頗為緊張。
“軍中不比朝堂,軍法嚴厲,若你犯了軍法,朕不會網開一面。”
當下凡是有想活的帝王或大將,都很注重軍中的公平。
旁的不說,至少無人敢剋扣底層士兵糧餉,不然很容易全家祭天。
聽完君王的告誡後,為人臣的趙德秀臉色莊重,謹記於心。
“魏仁浦深具韜略,朕親征後會讓他擔任參知政事一職。
有他與趙普、呂餘慶,光義等人共同留守京都,朕也放心一些。”
趙匡胤的安排,讓趙德秀眼前一亮。
趙匡胤有這安排,主要目的在於為他做兩手準備,萬一出征表現不佳,回來開封后也不至於從頭開始。
而這一安排,甚合趙德秀心意。
原本開封有態度親近他的趙普與呂餘慶二人在,手中無監國之權的趙光義,就無法翻起多大水花。
現開封城內加上了一個副相魏仁浦,趙光義留在開封的日子中,能不被溺死就算他能力高超了。
說完後,趙匡胤揮揮手示意趙德秀離去。
見狀趙德秀轉身朝著殿門外走去。
可還未等趙德秀走出多遠,他又聽到了一聲呼喚。
趙德秀詫異的轉身看向趙匡胤。
下一刻,趙匡胤雄厚的聲音迴盪在幽深的大殿中:
“好為之,好為之!”
聞聽此言,趙德秀敬重一拜,以示絕不辜負期望。
至於跪地的張德鈞,則是心中狂喜。
昨日一章,引發了一些書友的疑惑,這主要是一些書友不太瞭解五代這時代。
不能用其他時代的想法,照搬進這時代中。
有討論實屬正常,可極個別讀者言語有辱罵之詞,就這有點過啦。
希望多給這本書一點時間,作者菌拜謝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