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天黑尚還有一段時間。
趙德秀知道,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
在後世時趙德秀曾在某個影片軟體上,刷到過對陳橋兵變的介紹。
趙德秀記得歷史上的陳橋之變,發生的相當迅速。
他的父親趙匡胤正月初三清晨率軍從開封城出發,而到了留宿在陳橋驛的當夜,那場改變歷史程序的兵變就發生了。
發生兵變後的第二天,僅僅是第二天,得到禁軍擁護的趙匡胤就返回了開封城。
這樣迅速的兵變,直接打了個開封城內的掌權者一個措手不及。
誠然身為穿越者的趙德秀知道,這場兵變謀劃的很成功,身為趙匡胤的嫡長子,他本可以選擇靜觀事態發展。
既嫡且長,不出意外的話,他就算一生寸功未立,將來亦很可能是新朝的太子。
但事實卻沒有那麼簡單。
因為與許多嫡長子不同,他有一個深沉有大略的叔父,更重要的是,他那位叔父充滿了野心。
按照歷史的發展,新朝的太宗,並非是太祖一脈.
可既然來到當世,趙德秀能讓歷史按原來的軌跡發展嗎?
為了完成心中所想,趙德秀知道他不能太過天真,嫡長的身份對他來說是很大的助力,可單單憑藉這一點,他並不足以繼承趙匡胤將來的一切。
他要慢慢的掌握足夠的權力。
而權力在亂世中,是要用功勞來換得。
歷史上他的那位叔父,為何在新朝建立伊始就能步步高昇?
除去他的身份足夠尊重外,在今夜的這場兵變中,他立下的功勞亦是有目共睹。
陳橋兵變,是新朝建立的關鍵,歷史上不知道多少人在這場兵變中,獲得了一生難以企及的收益。
大變在前,凡有野心男兒,豈可靜觀坐視?
今夜這場10世紀的曠世大戲,最佳男主角他無法角逐,可那最佳配角的榮譽,他完全可以爭上一爭!
趙德秀的腳步很快,想著想著,他就已經離中軍大帳越來越近。
得益於趙匡胤兒子的身份,趙德秀這一路上並未遇到什麼阻攔。
但是在來到中軍大帳外後,趙德秀還是不出意外的被攔了下來。
攔截趙德秀的是趙匡胤的親衛,他們自然認識趙德秀,只是親衛們對趙匡胤忠心耿耿,趙匡胤已經下達命令,任何人等在這時不得靠近大帳。
有這個命令在,別說趙德秀了,就是杜氏親至也無法靠近中軍大帳。
“公子,主公正在與諸位將軍商議軍情,暫請回吧。”
為首的一位親衛如是對趙德秀說道。
被阻攔的趙德秀並未生氣。
他望了望燭火閃爍的大帳,又看了看越來越暗的天色,他知道這時候趙匡胤召集諸將,為的是進行最後一次彩排。
似此兇險大事的彩排,當然是以保證機密為要,若連這點都無法保證,歷史上的陳橋兵變不可能那麼順利。
但趙德秀當下必須要見到趙匡胤。
念及此處,早有腹案的趙德秀取下腰間玉帶交到為首的親衛手中:
“請將此物交至家父手中,言我有急事求見。
若家父執意不見,我定離去。”
說完這句話後,趙德秀對著身前的親衛深深一拜。
趙德秀眼下雖無任何職務在身,可他畢竟是趙匡胤的長子,他這一拜怎能讓眼前的眾多親衛受的起?
驚疑的眾多親衛連忙避開身子,趙德秀的謙遜大大出乎了他們的意料。
而趙德秀的這番謙遜,也為他引得了不少好感。
見趙德秀的請求與趙匡胤的命令並不衝突,又想到趙德秀的身份,為首的那名親衛思考片刻後,還是從趙德秀的手中接過了那根玉帶。
看著那名親衛拿著玉帶朝著大帳走去,趙德秀心中稍稍鬆了一口氣。
只有他心裡清楚,看到那根玉帶後,趙匡胤一定會見他的。
帳內時有寒風吹過,這讓帳內顯得忽明忽暗。
在寬闊的大帳內,坐在上首主座的是一位身材魁梧,耳垂寬大的雄壯武將。
這人便是眼下數萬大周禁軍的執掌者趙匡胤。
而在趙匡胤下方左右兩列,分別坐著多人,這些人中以武將居多。
這些人俱是趙匡胤這些年或提拔,或交好的心腹,他們這一刻聚集在這處大帳,為的是一件改天換地的大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