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趙匡胤有所意動,趙德秀連繼續說道:
“在兒臣看來,各州日後可主要分為三部:
一為轉運司,負責民政,以文臣充任。
二為提刑司,負責司法兼監察之務,以文臣充任。
三為安撫司,負責軍政,邊境以良將充任,內境皆可。”
“今我軍在伏牛山大勝,潞州境內,多有憚我軍聲威者。
藉此聲威,這一構想可先在潞州施行,以觀後效。”
趙德秀口中所說的三司,是歷史上宋朝本就會設立的地方機構。
只不過這三司,在當下還並未正式設立,因這三司實際上是屬於“路”這一級的地方行政區域。
而當下並未有“路”這一行政概念的存在。
遍觀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史,在地方實行三權分立,是有效避免地方割據的主要方式。
可惜歷史上當這三司部門出現後,大宋已在冗官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那時三司部門的設立,除去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外,還進一步加重了大宋的冗官。
好在目前大宋初建,一切都來的及,大宋可以避免走許多彎路。
在趙德秀心中,在州級設立三司部門並不是目的。
隨著各地民生的發展,原來的“道”級行政區域已不再適用,一種更有利於中央集權的高階地方行政區域概念,是必須要應運而生的。
“行省!”
然實踐出真知,先在潞州進行試點是最穩妥的方式。
在認真思忖完趙德秀的提議後,趙匡胤放下了敲擊書案的手指。
“你所提議,並非不行。
然需多多商榷。”
趙匡胤的顧慮,是有道理的。
畢竟若這三司制度在潞州施行,那麼新政要重新商榷的地方就頗多了。
例如知州要不要再設,設的話又該擔任哪個司的長官等等。
聽到趙匡胤的顧慮後,趙德秀又提出了一個建議:
“新政一事,茲事體大。
兒臣以為,父皇不如在朝中設立一諮議省,以各部名臣兼任省員,群策群力,共商新政一事。”
趙德秀有此提議,是借鑑了歷史上的許多事例。
歷史上許多改革,要麼半道崩殂,要麼改著改著面目全非。
這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歷代的改革皆由某位明主,或者某些名臣發起,並無一個專門的機構負責這一事。
無專門機構統籌各部,就會導致各部門互相推諉,陽奉陰違。
最重要的是難以快速形成一個支援改革的利益集團。
用利益去驅動改革,方是施行新政的最佳方式。
聽到趙德秀的這一建議後,趙匡胤眼前一亮。
這一點,他之前倒是沒想到過。
有著深遠政治目光的他,一眼就看出了設立諮議省的種種好處。
“善。
等朕回朝後,朕就下旨設立諮議省。”
趙匡胤看向趙德秀的目光充滿讚許。
“朕很歡喜,你今日能提出許多見解。
日後國家大事,朕會多多與你商議。
你少時,朕尚以為你才幹不及光義。
不料吾兒竟如楚莊王,三年不鳴,鳴則處處驚人!”
說完後,趙匡胤忍不住大笑起來。
過往趙匡胤最擔心的就是,若他有朝一日突然舊傷復發倒下,大宋未來會如何。
現在這一擔憂,卻並沒有那麼重了。
“你是朕的嫡長,又身兼擁立、平亂兩大首功,朕若封你為親王,未必不可。
然你一旦身為親王,依先朝慣例,則需要一直留守京師。
朕知你志不在此,且天下未定,戰事頻仍,兵權不能一直假手異姓。
另若無顯赫軍功在身,朝中諸多驕兵悍將,你來日未必能完全壓得住。
希望你能明白朕的苦心。”
趙匡胤的話,讓趙德秀心中激動。
老爹,你這大餅畫的!
但是這大餅我吃。
“天下未定,何以守國?
父皇苦心,兒臣知曉。”
趙德秀的話,讓趙匡胤再度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回京後,你有一件當務之急。”
聽到這話,趙德秀好奇抬頭。
“還望父皇明言,臣必不讓父皇失望。”
趙德秀不知,他說這句話時,趙匡胤的眼中已出現一些揶揄之色。
“回京後就成婚,然後趕緊為朕生下長孫。
朕可是將你長子的名字都想好了。”
“啊?”
聽到趙匡胤的這一要求後,趙德秀有些為難了。
這種事,不是趕緊就能做到的吧。
而且頭胎不一定是男的呀。
在前線即將班師的訊息傳回京師後,趙光義亦收到了楚昭輔傳回的密信。
密信中,楚昭輔詳細言明瞭趙德秀封王一事。
相比於封王一事,楚昭輔認為更危險的事情在於,眾人對趙德秀年少封王一事都心服口服。
這代表著趙德秀在眾臣心中的聲望,已到達一個新的高度。
今趙德秀的勢力已成氣候,再想著去遏制他已不再可能。
要想來日與趙德秀相爭,楚昭輔為趙光義獻上了一計。
收到此計後,趙光義便召來了一眾心腹相談。
“近來李重進蠢蠢欲動,叛跡已顯露無疑。
吾決意他反叛後,向陛下自薦率軍出征。
不知諸君以為如何?”
此話一出,趙光義的諸位心腹皆大感意外。
他們從未見過趙光義展現出軍事才華,這貿然上戰場,恐不是件一件穩妥的事吧。
有人遲疑,便有人支援。
姚恕率先開口說道:“亂世之中,軍功為重。
臣支援睦州所言。”
姚恕一說話,趙光義的臉上就露出喜色。
趙光義見有些親信臉上還有些遲疑,他出言安撫道:
“吾身為趙氏血脈,自小熟讀兵書,諸君勿憂。”
趙光義對自身是有著自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