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藉著“符氏逆案”,趙匡胤下詔,讓各州長官及節度使,從地方軍隊中挑選身強力壯計程車兵,單獨列為兵樣(精銳士兵模板)。
完成這一步後,趙匡胤又派出大量使者前往地方,一一查驗,將各地兵樣收歸中央,編入禁軍。
類似舉措周世宗在位時就曾做過,但那時困於一部分現實原因,周世宗做得並不完美。
現今中樞武威強盛,趙匡胤終於下定決心打算一勞永逸。
而哪怕是具備掀桌子的能力,趙匡胤也未蠻橫行事。
他招引地方精兵的手段很高明——“用高待遇,高福利誘惑。”
在周世宗的連番打擊下,地方節度使的財政收入,早不可與中樞朝廷相提並論。
財政收入一減少,直接影響的便是地方士兵的待遇。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同樣是冒死當兵,跟著中央能夠有更優待遇,還可有著“為大義而戰”的美名,地方精兵為何還要追隨節度使們呢?
趙匡胤這一招,可謂是宋朝版本的推恩令。
當朝廷詔書下達各州後,縱使有些節度使不願交出手中精兵,那些精兵都能自發先代朝廷討伐不臣。
這一陽謀歷史上趙匡胤就曾用過,而今世有著趙德秀在,這一舉措發生了一些改變。
歷史上的這一舉措,有著一刀切的弊端。
為徹底讓地方失去反抗力,地方軍隊中凡是有些戰鬥力的,都被趙匡胤一股腦全部納入禁軍中。
這一方面導致禁軍人數激增,另一方面導致地方防禦力直線下降,形同虛設。
趙德秀不想惡政重演,故建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將地方士兵按年齡、精壯程度,分為三個檔次。
最高檔次的年輕力壯者,都按原計劃抽調來汴京,增加禁軍的戰鬥力。
次一等計程車兵,編入地方廂軍中,由中央直接委任的掌兵官統領,負責各州的防衛事宜。
這一檔次計程車兵,野戰能力不如年輕力壯者強,但勝在有著良好的作戰經驗,用來守城及地方平叛最好不過。
不求外敵入侵時,廂軍能擊退敵軍,只要能守住戰略要地一段時間,讓禁軍有時間來馳援即可。
至於最低檔次計程車兵,全部放歸鄉里開墾荒田去。
今世已不同於歷史上,隨著新田政的開展,數之不盡的荒田被登記在冊。
老弱病殘計程車兵,打仗不行,種田是華夏民族天賦技能,是不會有問題的。
這一辦法還有個好處,能讓作戰的禁軍們有個期盼——他們傷殘或年老後,國家自有辦法安置。
對刀口舔血的禁軍來說,對未來有期盼是很重要的。
除去“收天下精兵於中央外”,趙匡胤還對禁軍內部進行改造。
目前禁軍主要分為兩大衙門:殿前司與侍衛司。
在周世宗對禁軍改制前,侍衛司才是禁軍主體,殿前司實際上只是皇帝的親衛部隊。
而在周世宗改制後,殿前司兵力大大上升,成為禁軍中的主力部隊。
趙匡胤稱帝后,對殿前司有著一次調整——將控鶴軍與捧日軍稱為“上二軍”,共五萬兵力作為殿前司的全部兵力。
自那次調整後,趙匡胤打算再來個深層改革。
按照趙匡胤的設想,他打算進一步削弱侍衛司的兵力,將侍衛司與地方軍中的精銳,大部分都編入殿前司中,稱為“上四軍”。
一軍兩萬五兵力,待改革完成後,殿前司的總兵力將達到十萬——初期十萬野戰軍,足夠橫掃南方諸國。
對於趙匡胤的這一想法,趙德秀相當贊同,贊同之餘,他繼續提出自己建議。
“父皇既想加強殿前司,何不一步到位?”
“一步到位”四個字,吸引住了趙匡胤。
趙德秀的設想是,將“三衙”體制轉變為“三軍”。
禁軍中的步軍,全部歸到殿前司衙門中管轄,而侍衛司則改組為侍衛馬軍司與侍衛水軍司。
步軍、騎軍、水軍,便是大宋的三軍!
三衙互不統屬,各有所專,可杜絕相推諉之弊政,職責相當清晰。
同時三衙可彼此制衡,更可彼此競爭。
制衡保障軍權不會旁落,競爭保障三軍都能有活力發展。
特別是收復湖湘後,大宋組建水軍一事不再困難。
精於水戰計程車卒,將領,能打造大型戰船的工匠等等,湖湘一地應有盡有。
在來日的南征之戰中,水軍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
思索一番後,趙匡胤同意了趙德秀的建議。
而除去設立三衙機構外,對三衙的權力,趙匡胤下詔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三衙將官負責禁軍招募、訓練、軍紀、統兵等方面。
雖說三衙將官掌握統兵權,但這一統兵權並不固定。
“更將法”是趙匡胤為禁軍上的一道保險。
例如控鶴軍指揮使本來是田重進,或許過幾年,指揮使就會變為王全斌。
趙匡胤實行更將法,是想杜絕禁軍成為某位將領私兵的情況。
更將法的本質,是想造就“兵無常將,將無常兵”的現象。
這一現象,並不會影響到軍隊的戰鬥力。
唐朝前期及明朝前期,同樣是“兵無常將,將無常兵”,唐軍與明軍的戰鬥力未曾受到影響。
歷史上宋朝前期,禁軍的戰鬥力同樣是非常強悍的。
禁軍強攻太原城一年後,不經過休整就遠征燕雲,前期禁軍甚至還能佔據戰場優勢,這一強悍戰鬥力足以令人側目。
訓練有素,軍紀嚴明,裝備優異,加上主將善戰,這四大基本要素在,一支軍隊的戰鬥力就不會差。
宋朝禁軍戰鬥力的血崩,在於趙光義兩次北伐大敗,將禁軍中的中低層將官大多覆沒在北方。
優秀的中低層將官,是大軍訓練有素及軍紀嚴明的直接保障。
一支大軍的骨架崩碎,這才是對戰鬥力最致命的打擊。
趙匡胤是知道這一點的,故而“更將法”針對的是禁軍高階將官,軍中的中低層將官他不會去動。
而禁軍高階將領掌握統兵權,不意味著會掌握戰時指揮權。
遇到戰時,皇帝會臨時委派一位大將,冠上“都部署”之名號,成為事實上的戰時主帥。
戰時主帥不一定是三衙中的將官,還可能是被閒置的石守信、慕容延釗等人。
一切都由皇帝聖心獨裁。
想來再過一個月左右,朝廷對禁軍的改革就會初步完成。
那時候,便是趙德秀領兵西征之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