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154章 驚堂陣陣 關中將變

符彥卿猛地掙動鐐銬,鐵鏈繃得筆直,他的反問讓趙普啞口無言。

“那郭從義呢?他與我兄弟相稱,我年初籌劃大事時,他親自派族弟來城中與我面談。

前幾日他的族弟還在我府中,假名拖為符氏族人,我可以當眾指認,他查不查!”

郭從義是武寧軍節度使,負責坐鎮徐州,是朝廷在東南的重藩。

符彥卿雖未直接拿出“盟書”之類的物件,但五代亂世中,誰會傻到寫盟書?

定親、族人聯絡等根據,足以讓李洪信與郭從義的嫌疑大大上升。

接下來符彥卿像破罐子破摔,一連舉告了數位坐鎮各地的節度使。

符彥卿的舉告直接將天下藩鎮根深蒂固、盤根錯節的局面,給狠狠撕開了一道口子。

重要的是符彥卿並未隨意攀咬。

當說完心中的名單後,符彥卿仰著頭說道:

“有就是有,無就是無。

旁餘節度使未曾同謀,我不會多說一句。”

符彥卿的“節操”,宛若一柄利器,斬斷了天下藩鎮聯合在一起的可能。

當符彥卿說完後,公堂內的空氣早已凝固。

張昭更是繃直身體,目光銳利如鷹。

怪不得符彥卿敢有恃無恐,原來這一樁逆案,牽扯到不少重藩。

就在眾臣以為,符彥卿的舉告結束時,一聲高呼又在堂內響起。

“還有!”

符彥卿聲音嘶啞卻帶著一股瘋狂的穿透力。

一聽到還有,堂內眾臣的身體紛紛一震。

今日的堂審,實在太過刺激。

在眾臣震驚時,符彥卿高聲說道:

“此案同謀還有蜀中孟昶!”

“當初經由李洪信之手,孟昶曾多次派使者與我聯絡,我府中多的是孟昶饋贈的蜀國宮廷錦緞,一查便知。”

“孟昶曾許諾若事有不諧,待我等逃入蜀中後,他會以高官厚祿許之。”

張昭從未料過,這一事中竟還有敵國的參與。

孟昶是想挑撥大宋內亂,好有機可乘!

一想到孟昶的險惡用心,眾臣“嘩啦”一聲都從座上起身。

“孟昶?大膽!”

“出兵滅蜀!”

“讓孟昶知道一下,何謂王師之怒!”

得知孟昶膽大包天,想顛覆大宋社稷後,眾臣心中的驚怒情緒一下子如洪水般發洩出來。

為鎮住徹底騷亂的大堂,張昭用力不斷地拍著驚堂木,但響亮的拍案聲直接被淹沒在眾臣的討伐聲中。

偏堂的竹簾後趙德秀端坐著,他面前的小几上擺著一盞冷茶,茶水倒映著他沉思的眼眸。

公堂內的喧譁聲、符彥卿的癲狂聲,都清晰的傳入他的耳中。

而自始至終,他手指都輕輕叩著案几,節奏不亂,彷彿堂內的驚濤駭浪不過是徐徐風聲。

見事態如預料中的發展後,趙德秀對一旁的呂端低聲道:

“給符彥卿留一條血脈。”

就在昨日,曹彬的捷報已經傳來。

當呂端的輕應聲響起,大堂內的三位主審亦齊齊對視了一眼:

驚天大案,驚天大案呀!

堂審的卷宗,很快就送到趙德秀的手中。

聽聞符彥卿矯詔一案,竟涉及到不少地方強藩後,趙德秀面露“猶疑”:

“符彥卿,是否有可能惡意攀咬?”

明面上大宋儲君,還是願意相信天下藩鎮都是忠臣的。

面對趙德秀的猶疑,張昭直接上前說道:

“臣認為不是!”

接著張昭說出了他的理由。

“第一:符彥卿提出的證據,經臣細細查驗後全部屬實。”

“第二:若符彥卿想隨意攀咬,動盪我大宋社稷,為何不歷數天下節度使?

符彥卿昔日位高權重,與天下節度使相交甚深,說出罪證並不難。”

“第三:符彥卿舉告李洪信,郭從義等人本意是想拿捏朝廷,以圖自保,動機合理。”

張昭說出了三點,讓人信服的理由。

張昭話音剛落下,眾臣就自然的點起了頭。

一見眾臣點頭,趙德秀似乎被說服。

“那在眾卿看來,孤該如何處置此事呢?”

優秀的監國儲君,要懂得傾聽大臣們的意見。

趙德秀話音一落,趙普就起身建言道:

“殿下不如傳令涉案節度使,讓他們來京與符彥卿當面對質。

若涉案節度使心中無鬼,自會前來,若他們有意推諉,那自然就是不審自招。”

趙普的建言,讓趙德秀滿意的點點頭。

“就依趙相所言去辦。”

而在趙普要領命而去時,李昉憂慮的提出了一個可能:

“李洪信,郭從義等人皆為悍將,若他們起兵對抗朝廷,那該如何?”

李昉的話,讓不少大臣同時面露憂慮。

憂慮一生,眾臣都將目光看向趙德秀。

趙匡胤不在,當下他們的主心骨就是他。

這時候趙德秀必須有所表現。

察覺到眾臣的顧慮後,趙德秀輕輕合上了手中卷宗,一錘定音:

“無妨。”

“且看今日之域中,是誰家之天下!”

此話一出,眾臣齊齊振奮。

這,這久違的安全感呀!

朝廷徵召的命令還未發出,李洪信就先一步得知了訊息。

那日旁聽的大臣眾多,會審內容是很難瞞得住的。

李洪信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妻弟,憑藉著外戚的關係,李洪信早年間平步青雲,數任地方節度使。

大宋建立後,趙匡胤為寬撫舊臣,命李洪信復任為鳳翔節度使,坐鎮關中。

李洪信為人嗜殺,加之才能平庸,在關中的名聲一直不好。

當李洪信得知符彥卿攀咬他參與矯詔一事後,他的情緒發生了強烈的轉化:

懵—驚—懼。

情緒的猛烈變化,讓李洪信怎能按捺的住?

第一時間,李洪信就召來諸多幕僚商議此事。

知道此事後的幕僚們,第一反應不是為李洪信獻策,而是懷疑起他是否真的參與此事。

連幕僚們都不相信自己,李洪信怎能指望朝廷會相信他?

在將幕僚們都逐走之後,李洪信心中頓時有了反叛的心思。

但坐鎮地方多年,李洪信基本的判斷能力還是有的。

單憑鳳翔軍的兵力,難以抵擋強大的禁軍,唯有尋求外援。

而李洪信心中的外援有兩個,一為定難軍,一為西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