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從西北再造天下

第17章 宋,明鹽稅對比

劉南卿等人聽聞徐晨所言,面上皆露茫然之色。論起八股文,徐晨自然難與他們相較,但談及見識廣博,歷經資訊時代與網際網路薰陶的徐晨,卻遠非他們能及。

在場諸人大多是秀才、童生,平日裡將主要精力都耗費在打磨八股文與籌備科舉之上。想要了解大名其他地區的情況,一來沒有途徑,二來也無暇他顧,對於大明諸多事務瞭解甚少,甚至連自家鄉土之事,也未能洞悉周全。

徐晨此番卻將這詩會話題徑直提升至大明財政的高度,恰似久經世事之人與青澀學子相較社會閱歷,堪稱降維打擊。

劉南卿低聲道:“先生之意,莫不是說天子重用閹黨,乃是為了聚斂錢財?”說罷,聲音愈發低沉,因他內心其實也認可這一說法。

不得不說,歷代大明天子生性吝嗇,這一印象早已深入人心。自太祖朱元璋至今的天啟帝,兩百餘年來,大明皇帝竟無一人稱得上大方。尤其是嘉靖與萬曆二帝,屢屢將太倉銀(大明國庫之財)挪入皇傢俬庫,身為天子,卻帶頭侵吞國家錢糧,實乃古今罕有。萬曆帝任用太監徵收商稅、礦稅,結果稅沒徵到多少,反倒將江南攪得一片混亂。

更為離譜的是,大明皇帝大多壽數不長,偏生嘉靖皇帝在位四十五年,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恰如那句“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這二位昏君佔據大明近百年歲月,將朱家皇帝吝嗇貪婪之形象深深烙印在眾人心中。是以徐晨提及天啟皇帝欲斂財之事,在場一眾讀書人幾乎無人懷疑。

徐晨卻反而替天啟皇帝辯解道:“當今天子尚算節儉,並未大興土木營造宮殿,亦未痴迷於煉丹求仙。只是當下大明局勢嚴峻,急需開闢新的財源,東林黨卻無力達成此事,天子無奈之下,只得另尋他人。”

實話說,大明最後兩位皇帝還算稍有幾分正常,只可惜大明王朝積弊已久,沉痾難起。

王學官面色凝重,沉聲道:“啟用閹黨聚斂錢財,終究並非正道,陛下重用魏忠賢,恐日後遺患無窮啊。”王學官曆經萬曆朝的動盪亂局,尤其是經歷了鎮守太監霍亂地方的時期,大明中興局面徹底被葬送就是這個事情,他是經歷了大明從衰落到中興再衰落的局面,實在不願看到天啟朝重蹈覆轍。

徐晨道:“日後之事暫且不論,單說當下,此舉確實能增加朝廷賦稅。閹黨五虎之一的崔呈秀,在天啟元年出任淮揚巡撫,任上大力支援兩淮鹽法道袁世振變革鹽法,推行綱鹽法。當年鹽稅收入竟高達二百五十萬兩,堪稱朝廷兩百餘年來鹽稅收入之巔峰。

然崔呈秀此舉,卻得罪了鹽商及其背後的官員。加之他在淮揚巡撫任內,因貪贓枉法被都御史高攀龍彈劾舉報,終遭朝廷革職,等候處置。

崔呈秀倒臺後,東林黨首領、北直隸通州富商李三才接任淮揚巡撫,此後朝廷鹽稅收入急劇下滑,竟不足一百萬兩。諸位不妨想想,天子見此鹽稅情形,究竟會重用閹黨,還是東林黨呢?”

高登高聲道:“這愈發表明崔呈秀乃十足奸臣!短短一年間,竟將稅賦增加一倍有餘,他在淮揚巡撫任上對百姓盤剝何其狠辣,那些鹽丁又何其無辜!”

還有犟種!

徐晨問道:“依你之見,我大明人口與兩宋相較,孰多孰少?”

高登雖不明所以,卻仍應道:“我大明幅員遼闊,遠超兩宋,人口自然也數倍於兩宋。”

徐晨頷首道:“據宋史所載,北宋中後期鹽稅收入約為一千萬貫,此後鹽法歷經多次變革,神宗年間,鹽稅收入一度增至一千二百萬貫,約佔當時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南宋之時,鹽稅收入更是進一步增長,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支柱,彼時鹽稅收入約達二千萬貫。

反觀我大明,人口多於兩宋,可鹽稅卻不及兩宋的十分之一。鹽乃人人必需之物,鹽稅本應穩定可觀,這筆高達上千萬貫的稅銀,朝廷未能收取,那必定是被他人得了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