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五年(1625年),九月二十一日,米脂縣,重民報社。
自那重民社成立之後,劉南卿效仿大同社之舉,購置了一座三進大院。此處,便成了社員們聚集交流以及撰寫文章的所在。自《重民報》發行以來,這兒瞬間成為了米脂眾多讀書人心中的又一匯聚之地。
無數胸懷才學的讀書人,滿心渴望著自己的文章能夠得以刊印流傳,無奈囊中羞澀,苦無途徑。而劉南卿創辦的《重民報》,恰似給這些窮困書生開闢了一條嶄新的宣傳之路。
於是,他們紛紛慕名而來,皆盼著自己的心血之作能登上《重民報》。劉南卿在米脂讀書人中能擁有這般崇高威望,這其中的緣由,大半皆在此處。畢竟,他為那些急需積攢名望的讀書人,實實在在地帶來了一條新的發展渠道。
這一日,劉南卿滿心鬱悶地回到重民報社。
原來是因為沒能從父親那裡要到錢,父子二人為此大吵了一架。
父親的話,實在是刺耳難聽。什麼“你堂弟半年就幫家族賺了上千兩銀子,可你倒好,不但沒賺錢,還花了四千兩。”
在劉南卿看來,這豈是錢的問題?他堅信,只要自己能在士林之中博得聲望,成為人人敬仰的名士,日後若能高中進士,何愁這些錢財不會回來。
而他堂弟卻已經誤入歧途了,不想辦法增進學問,卻在那裡行商,一介商賈在大明豈有前途,又哪裡配和他相提並論。
高登見劉南卿回來,神色焦急,趕忙迎上前去說道:“景明兄,伯父可願意出錢?新一期的《重民報》已然送到印刷作坊了,可那作坊東家卻稱,他本就是小本生意,實在無力墊錢。若不給銀錢,他實在是沒法子印刷報紙啊。”
劉南卿滿臉失望,緩緩搖了搖頭,說道:“父親終究還是不願意出錢。”
“啊!”高登聽聞此言,臉上頓時滿是失望之色。
這段時日,不僅是劉南卿的得意之時,對高登而言,亦是如此。他身為重民社的三把手,同時還負責《重民報》的編輯事務。
這意味著,他手中握有一項極大的權力——決定誰的文章能夠登上《重民報》,進而讓整個米脂,乃至延安府的讀書人都能看到。
如此一來,整個米脂縣但凡有些才學、渴望自己文章被人關注的讀書人,都紛紛圍繞在高登身邊,極力討好於他。憑藉著這份影響力,高登甚至成為了米脂諸多大家族的座上賓,再也不復往昔那副窮酸秀才的模樣。
高登心中一直覺得,自己的學識並不比旁人差多少,只是往昔參加科舉,屢屢名落孫山,皆因科舉之路被地方大族牢牢把持。像他這般毫無大家族背景支撐的人,實在是難以在科舉之路上嶄露頭角。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