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從西北再造天下

第89章 勞動最光榮與團結有力量

葉漢笑說道:“咱們誰不想留在大同工業區呢,只是此事談何容易。如今想要加入抗旱社的村莊是越來越多,如此一來,要下派到鄉間的夫子數量自然也跟著增多。況且大夥都清楚,社長一貫認為,艱苦之地方能考驗人。咱們只有在村裡做出一番成績,才更有機會成為正式社員吶。”

經過這三個多月的發展,大同社已然頗具規模。如今有正式社員百餘人,預備社員三百餘人。這其中,有一大半都是從抗旱社發展而來的。

但要說起來,在投靠大同社讀書人當中,發展出社員的比例算是最高的了。

像葉漢他們這些人,目前都還是預備社員,尚處於考核期。這考核分為兩個方面,一則考核他們對大同思想的認知程度,二則考核他們將大同思想付諸實踐的能力。

畢竟這些人皆是讀過書的,對於大同思想的理解和認知自然是比較快的。然而,要將其付諸實踐,就得實實在在地為所在村莊做些實事,起碼得做出成績來,才有資格成為正式的大同社員。

萬濤接過話茬道:“從這兩批新加入的社員情況來看,抗旱社裡那些優秀的農戶、打井隊員,所從事的大多是些耗費力氣的活兒,確實不太適合咱們。

不過,倒是有不少人去了養殖場,從事雞鴨養殖。就說有個叫夏濤的讀書人,弄出了火炕孵雞的法子,憑藉這個,成功成為了正式社員。

還有在牧場養羊的,研究出了什麼青貯飼料,整個牧場的十個人也都正式入社了,咱們讀書人有一技之長,更容易入社。”

如今徐晨這邊,錢財充裕,人才也漸漸充足起來。如此一來,許多事情便無需他事事親力親為。他只需把技術要點寫出來,交給那些專業的人才去操辦即可。就拿大同工業區來說,如今最缺的便是蛋和家禽這類肉食,而紡織廠又急需羊毛。於是,徐晨便把火炕孵雞和青貯飼料的技術詳細記錄下來,讓專業人才去鑽研實踐。

像這種有著明確技術目標的專案,即便經歷幾次失敗,最終也能成功。

在徐晨眼中,這些能攻克技術難題的人,才是真正的技術人才,所以萬濤也沒有說錯,徐晨這是有意思的,把讀書人改造成為技術人才。

一旦他們取得成功,徐晨便立刻將他們的事蹟刊登在《大同報》上。如此一來,一方面是為這些人才揚名,讓他們在社裡乃至整個米脂都能聲名遠播;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傳播這些實用技術,讓更多的人知曉火炕孵雞和青貯飼料的技術。

“有一技之長?”趙漢卿等人思索起來了,想要透過技術加入大同社。

“會長來了!”徐晨現身,剎那間,現場眾人紛紛圍將上去。

徐晨笑意盈盈,一一與眾人親切寒暄,而後引領眾人步入會場。

但見會場上,各村村長依次端坐於下,臺上則是以徐晨為首的抗旱會諸位領導。

待眾人皆已坐定,徐晨朗聲道:“今日召集諸位前來,實乃有一事相商。吾等欲在清溪河上游修築一座水壩,此壩修成,對我等益處良多,故而需各村齊心協力、出人出力。”

“修水壩?”眾人聽聞,盡皆面露驚愕之色。

徐晨卻神色篤定,接著說道:“這兩年,米脂之地旱災愈發嚴重,諸位皆深受其害。諸多農戶生計艱難,甚至只能賣兒賣女以度時日。

依某之見,若想改變這等靠天吃飯的困局,修築水壩勢在必行。待水壩建成,冬季雨季之時便可儲水,待到農時需水之際再行放水。如此一來,小災之年,吾等可安然度過;即便遇大旱之年,亦能將災情減輕幾分。”

言罷,徐晨令人掛出一幅圖來。圖上所繪,乃是米脂極為常見的一處溝壑峽谷,然不同之處在於,一條高聳的土壩橫亙於峽谷之中。峽谷之內,一條水光瀲灩、蜿蜒曲折的湖泊呈現眼前。那峽谷出平湖的壯麗景象,令眾人無不心生嚮往。

“這不正是我三川莊嗎!當真能造出這般大的湖泊?”三川莊村長滿臉難以置信,實在難以相信圖上之景描繪的竟是自己的村子。

其餘各村村長亦是一臉震驚,面上盡是羨慕痴迷之色。在米脂這等乾旱之地,水資源實在太過珍貴,能有如此湖泊出現,簡直如同天方夜譚。

“若真能修成這般大的湖泊,便是將我這把老骨頭搭進去,老朽亦心甘情願!”一位老村長感慨道。

徐晨應道:“只要水壩順利修成,即刻儲水,不出一年,圖上這般景象便可成真。”

老村長面露遲疑,問道:“如此浩大的一座土壩,所需花費怕是不菲吧?”

徐晨道:“此土壩長約三十丈,壩底寬兩丈,高一丈半,耗費土方約一萬五千石。只需備足藤筐、扁擔、鐵鍬等工具,再得上千青壯勞力,十五至二十日便可將此壩修成。水壩建成之後,可儲水百萬石。屆時,如今年這般的旱災,諸位便無需再憂心了。”

“且這只是一期工程,待水壩竣工之後,某還打算在各村修築高架水渠,引清溪河水至各家田地之中,讓旱地變為水田。如此一來,糧食產量至少能增產五成以上。”

在這尚無化肥的年月,若想糧食增產,多引水灌溉實乃關鍵之舉。而在這個時代,劃分上田、中田、下田的標準,便是看田地距水源的遠近。

“這得耗費多少糧食啊?”有村長問道。

徐晨答曰:“修築水壩乃重體力勞作,唯有吃飽飯,方能有力氣幹活。是以,一個青壯一日的口糧需二升,如此算來,一日糧食消耗便是二十石。工期總要預留些餘量,按最長工期計算,需四百石糧食。藤筐要準備五千個,鐵鍬亦需上千把,整個工程預算大約六百兩銀子。”

老村長苦笑著搖頭道:“便是將俺們村賣了,也湊不出這般多的錢財啊。”

徐晨道:“糧食一事,我大同會自會承擔。我等同會收了諸位的糧食,自然要為大家謀實事。不過,青壯勞力還需各村出。”

徐晨話音剛落,杜家溝村村長朗聲道:“絕不能再任由這老天爺欺負俺們!這水壩必須得修!俺們村能出一百個青壯勞力!”

“俺們村出八十!”

“俺們村出五十個!”

其餘各村村長亦紛紛響應。畢竟只需出些人力,還能有飯吃,且是為自己家鄉修水壩,這些村長自是樂意至極。

徐晨微笑道:“各村夫子,煩請登記一下各村要出的人數。”

言罷,他又看向三川莊村長道:“你們村需多費些心力,上千青壯的伙食便勞煩你們負責了。不過,做飯的婦孺也算出工,同樣能得一份口糧。”

三川莊村長笑道:“先生這說的哪裡話,這怎算麻煩?分明是先生您給大傢伙謀了口飯吃。”

徐晨道:“如此便說定了。明日,大夥便帶人前往三川莊集合,咱們儘早開工,早日將水壩修築完成。”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