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從西北再造天下

第92章 成親熱潮與講習所

田見秀笑著從馬車上抱起自己的新娘,小心翼翼地走進臥房。

隨後,他又走了出來,對著眾人深深行禮,感激地說:“多謝各位兄弟的幫襯,來,大家今天都吃好喝好!”

眾人圍坐在一起,推杯換盞,歡聲笑語不斷。酒足飯飽之後,賓客們紛紛散去,田見秀才帶著滿心的期待走進了洞房。

孔晨看著田見秀走進洞房的背影,不禁有些感慨,對身邊幾個同樣喝了些酒的兄弟說:“你們說俺是不是也應該找個婆娘了。”

其他幾個人也都有了些醉意,七嘴八舌地嚷嚷道:“那當然得找了!俺們米脂的婆娘那可是出了名的清秀。現在這麼多人成親,你不早點成家,以後好的婆娘可都被人挑走了。”

而在臥房之內,燭火搖曳,田見秀有些緊張又有些激動地看著自己的新娘。他緩緩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揭開了新娘的蓋頭。

“夫君!”新娘怯生生地叫了一聲。

這一聲“夫君”,叫得田見秀雙目通紅,眼淚在眼眶裡直打轉。

半年多了,在這個陌生的世界裡摸爬滾打,他終於又有了自己的家。他在心裡默默唸叨著:“爹,娘,俺又有家了。”

像田見秀這樣成家的人在大同工業區可不止一個。自從去年工業區給工匠們發放了獎勵,大家有了房子,又有了穩定的工作,生活有了盼頭,不少人都開始考慮終身大事。

於是這個冬天,米脂各村都能看到媒婆們忙碌的身影,她們穿梭在各個村子之間,牽線搭橋。而對於米脂四周的農戶來說,自家女兒能嫁給工業區的工人,也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就這樣,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裡,工業區內不時傳來噼裡啪啦的爆竹聲,一場場熱熱鬧鬧的婚宴,讓整個工業區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天啟六年(公元 1626年)2月 12日。大同工業區的抗旱社講習所。

此地氣氛熱烈而莊重,寬敞的講習所原本是劉勇專門騰空並精心改造的倉庫,為了讓學員們能在這寒冷的冬日裡舒適學習,還特意安裝了兩個燒得正旺的壁爐,使得室內暖意融融,能容納近 400人的空間裡,坐滿了 300多位大同社預備役成員。

吳亞軍身姿挺拔地站在講臺上,目光沉穩而堅定地掃視著臺下眾人。他清了清嗓子,便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起自己在宋家溝的經歷。

“諸位,鄉下的村子向來排外,這是大家都要清楚的現實。即便咱們是以大同社員的身份前去,人家最多也就是不給咱們難堪罷了,但想要村民聽你們的話,根本不可能。

所以,在鄉下開展工作,第一步至關重要,那就是取得村民的信任,樹立起自己的威望。當然啦,要是你運氣極佳,能給村民分土地,那在當地建立威望自然不在話下,後續做事也會順風順水。”

說到這兒,臺下一位社員趕忙舉起手,站起身來問道:“要是沒辦法均田,那該如何是好呢?”

吳亞軍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接著說道:“這時候啊,學好醫術就顯得尤為關鍵了。鄉下貧困,村民們根本經不起一點病災的折騰。你要是有一身精湛的醫術,走到哪個村子,村民都會對你敬重有加。

除此之外,咱們還要學會靈活運用手中的資源。鄉下什麼都缺,但農戶們手頭又沒多少錢。要是你能幫他們弄到便宜實用的農具,那可就幫了大忙了。就像這次社長把毛線分給各家各戶,讓大家打毛線賺錢。雖說一次只能賺個五文、十文的,但對於貧困的農戶來說,這點意外之財或許就能決定生死。

你能弄到這樣的門路,村民們也願意聽你的話,只要你能做到他們做不到的事情,在他們眼中,你就是能人,威望自然而然就慢慢建立起來了。等威望有了,再想辦法把他們組織起來,接下來不管是讓他們學習衛生知識,還是讓他們修路,修壩等事情,就好辦多了。”

臺下的預備社員們聽了,紛紛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趕忙拿起手中的筆,將這些寶貴的經驗認真地記錄在筆記上。

徐晨坐在一旁,微微側頭,小聲對劉永說道:“劉永,吳亞軍能把農戶的事情分析得如此透徹,他的才能可不止於此,應該讓他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才是。”

劉永微微點頭,表示認同。

吳亞軍在大同社可是老資歷了,他是第二批加入大同會的成員。還記得最開始,菜霸在市場上橫行霸道,正是吳亞軍敏銳地察覺到問題,第一時間向徐晨報告,為大同社剷除這一惡勢力立下一功。

自那之後,吳亞軍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帶領宋家溝村民發展的事業中。起初,他組織村民前往米脂賣菜,因為少了野狼幫,村民的買菜收入日漸增加,而宋家溝村民也知道自己可以安穩賣菜和吳亞軍有直接關係,他的威望就起來了,也願意聽他的話了。

隨著大同工業區日益繁榮,吳亞軍又帶領村民強勢介入這片市場,不斷拓展商機。入冬之前,他更是獨具慧眼,組織村民大規模醃製鹹菜,供應給工業區。就這一個小小的鹹菜產業,讓宋家溝村民今年的收入足足增長了 5倍。憑藉著這些成績,吳亞軍在宋家溝的威望與日俱增,成為了村裡說一不二的主事人,同時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抗旱社的優秀代表。

也正是看中了吳亞軍豐富的經驗,徐晨特意邀請他來到這裡,給後輩們傳授這些寶貴的實踐經驗。這,正是開辦抗旱會講習所的重要目的之一。

儘管冬日嚴寒,冰雪漫天,但這絲毫阻擋不了米脂周邊農戶加入抗旱會的熱情。在過去的這兩個月時間裡,又有 10個村子主動要求加入抗旱社。

徐晨心裡明白,等開春之後,只怕會有更多的村子渴望加入。隨著抗旱社規模的不斷擴大,對懂農村事務的人才需求量也越來越大。

他深知要未雨綢繆,要提前培養好足夠多的人才,便利用冬季這段相對農閒的時間,把那些經驗豐富的老社員召集回來,讓他們分享在農村工作時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幫助這些新社員快速成長,以免他們到了農村後兩眼一抹黑,茫然不知所措。這才有了眼前這場乾貨滿滿的講習活動。

劉永微微皺著眉頭,感慨地說道:“我也是聽了這些課,才真正瞭解到米脂農村的貧困竟到了這般地步。天災、人禍、疾病、意外,隨便哪一樣出現,對農戶家庭來說都是滅頂之災,他們根本承受不起任何風險啊。”

回想起沒加入大同社之前,他對大明的衰敗認知,僅僅停留在一些大的方面。看到民間經濟衰敗,百姓生活困苦,朝廷財政入不敷出,入不敷出的財政狀況使得政府無法有效地應對各種社會問題,導致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然而,在這抗旱社講習所聽了幾堂課之後,他彷彿開啟了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在這裡,他聽到了各種各樣大明底層農戶破產的悲慘故事,那些真實而又殘酷的事例。

讓他驚愕地意識到,自己所處的大明王朝,竟然如同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表面上看,大明依舊維持著龐大的統治架構,但作為王朝根基的農戶群體,卻早已在重重壓迫下搖搖欲墜、岌岌可危。這也就難怪,儘管他們已經安置了那麼多流民,可依舊有源源不斷的流民湧現出來。

想到這些,劉永心中原本對大明僅存的那不多的羈絆,又碎裂了幾根。看著天下糜爛至此,他隱隱覺得,或許這大明真的不如亡了,才有可能迎來新的生機。

一旁的李文兵面色凝重,接過話茬說道:“我現在更擔憂的是流民問題。這段時間,咱們又接收了上千流民。僅僅從人口數量來看,大同工業區的人口居然已經超過了米脂縣城。各個作坊已經人滿為患了,我們為一個師傅安排三個徒弟,再這樣毫無節制地膨脹下去,我們必定會出現大問題啊。”

劉永滿臉無奈,苦笑著對徐晨說道:“先生,您是不知道啊,某好不容易費盡心思囤積了 2萬石的糧食,原本滿心想著這下總可以給先生交差了。

可誰能料到,如今整個工業區的人口已經接近 4000人。按照咱們當初定下的標準來算,這起碼得八萬石的糧食才能勉強維持啊。更糟糕的是,人口數量還在不斷快速增加,絲毫沒有停下來的跡象。偏偏又趕上冬季,天氣寒冷,咱們作坊的產能也跟著下降,這可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啊。”

此時的大同工業區,外面冰天雪地,寒風呼嘯。在這寒冷的季節裡,工業區也只能拼盡全力安置這些流民。大家讓流民們從事一些最為簡單的打毛衣活動,雖說工作並不複雜,但對於流民們來說,卻意義重大。透過自己的雙手,他們能給自己編織出一件保暖的衣物,在這冰寒徹骨的冬天裡,不至於被嚴寒凍傷。

不得不說,從這一點來看,工業區確實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若是沒有工業區的救助,很難想象今年這個冬天,這片土地上會是怎樣一幅悽慘的景象。只怕至少要有兩三千人會在飢寒交迫中痛苦地失去生命,街頭巷尾將滿是凍餓而死的流民,那畫面簡直不堪設想。

然而,隨著流民數量的不斷湧入,工業區也漸漸有些不堪重負。如今,在工業區裡,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私下裡抱怨,不願意再接納流民了。

畢竟,大家的生活也並不輕鬆,每個人都在為了生計而努力掙扎。只不過大家都還沒有把這種想法公開說出來。

畢竟半年前,他們自己也同樣是流民,也曾經歷過那種無家可歸、四處漂泊的艱難日子,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感同身受。

徐晨靜靜地坐在那裡,閉著眼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片刻之後,他緩緩睜開雙眼,目光堅定地說道:“某打算在米脂找一塊荒地,等開春之後,某就帶著流民去墾荒屯田。咱們不能總是被動地應對流民問題,得主動想辦法解決。

墾荒屯田不僅能讓流民們有活可幹,有飯可吃,還能為咱們工業區的長遠發展打下基礎。只要咱們齊心協力,能度過眼前的難關。”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