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歲,史書留名,封妻廕子,主政一方!
何謂年少成名?
這就是典型的年少成名!
文武百官,齊齊注目,不乏議論之聲。
特別是關於熙河七州的處置,更是讓人探討不休。
那可是整整一路官位的支配權啊!
一旦江昭走馬上任,簡拔門生故吏,鞏固好基本盤,說是“熙河王”,也並無不妥。
以往稱呼“小閣老”,主要是起讚譽之意。
初出茅廬的仕林新人,表現不俗,自是有人稱頌。
如今,大不一樣。
小閣老,那可真就是“小”閣老!
江昭,自此是真的有了入閣的資本!
議論之聲,不絕於耳。
江昭手持笏板,垂手而立,神色淡然,巋然不動。
左首之位,代表著臣子權勢巔峰的六位內閣大學士,皆是平靜肅立。
此次具體的封賞事宜,六人早就知曉得一清二楚。
丹陛之上,趙禎餘光瞥向議論紛紛的文武百官,也不意外。
經略安撫副使、宣撫使的官職封賞,的確是一等一的重賞,有些爭議也實屬正常。
不過,文武百官議論之聲不斷,卻沒有人站出來質疑。
由此可知,文武百官心中能夠接受這樣的封賞結果。
原因也非常簡單:
熙河七州,疆域兩千裡,肯定得單獨建為一路。
既然單獨建為一路,那就涉及到了勝利果實的瓜分。
而開疆拓土最大的果實,就是熙河路“最高軍政長官”的歸屬。
拓疆一事,從上《平戎策》到拓土河州,延續到拓疆七州,都是江昭主導執行。
百官之首,更是江昭的老師。
這樣的情況下,哪怕是餘下五位內閣大學士,也斷然沒有搶奪主政熙河路的道理。
怎麼著也不可能說都沒出力,就出手搶奪開疆拓土的最高果實。
如此,熙河路最高軍政長官的歸屬,舍江昭其誰?
文武百官議論,更多的是驚訝於江昭的年紀與成就。
至於,江昭究竟有沒有資格擔任熙河路軍政長官一事,反而沒人敢質疑。
入仕六年,江昭的政績、政鬥都太硬,根本質疑不動。
韓系官員,不時相互望來望去,都甚是欣喜。
江昭其人,無論是政鬥,亦或是政績都是一等一的水平,這簡直比韓大相公還猛。
下一代有這樣的黨魁,韓系註定無憂。
文武百官,議論了約莫幾十息,趙禎招了招手,自有親近內官領會意思,長呼道:
“肅靜——”
百官俱靜。
內官手持聖旨,繼續唱道:
“門下,制曰:
朕聞武緯經邦,社稷賴肱股之臣。
新軍都指揮使王韶,器識宏遠,韜略沉毅。訓新軍於熙州,連克四州地。
特晉王韶為兵部郎中、朝奉大夫,特封太原郡伯爵,食邑一千戶,賜黃金五百兩、錦帛五百匹、御宅三十頃。
追贈其父為銀青光祿大夫,母封淑人。
於戲!
卿以文臣之身,建拓土之業。望持忠貞以報國,秉謙沖而守節。
欽哉!
故茲詔示,鹹使聞知。”
王韶之功績,為江昭以下之最。
相較而言,他的賞賜要差上不少。
最受注目的賞賜是兵部郎中、朝奉大夫的官職。
兵部郎中為兵部重要職務,正五品文官。
朝奉大夫是正五品散官。
除了這兩個職位,相對值得稱道的則是太原郡伯爵。
文官一途,一旦做到頂級,致仕或者死後都會追封國公之位,這也就使得文官國公並不稀奇。
相對稀奇的是尚未致仕就封賞的國公之位,截止目前就三人。
伯爵、侯爵相對於國公之位而言,無疑是要差上不少。
歐陽修、包拯、宋祁幾等人,都有伯爵、侯爵的流爵爵位。
饒是如此,尚未致仕的伯爵、侯爵,也是屈指可數的存在。
太原郡伯爵之位,排面還是不低。
相比起江昭的賞賜,王韶的賞賜肯定低了不止一個檔次。
但從客觀事實上講,這樣的封賞可一點也不差!
畢竟,王韶此前可謂是籍籍無名之輩。
一位入仕六年,沒有背景的年輕人,一朝開疆拓土,官居五品,身披紅袍。
甚至,就此追封父母。
說是鯉魚躍龍門,一點也不為過!
王韶面紅耳赤,激動的走出,重重一拜:“臣王韶,謝陛下恩賞!”
趙禎平和點頭。
這位立下奇功的臣子,他並不認識。
不過,認不認識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本事。
既然有本事,就賞賜!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