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

第104章 讓我考察好聖孫?

“熙河路為新拓疆域,卿可要什麼支援?”趙禎問道。

開疆拓土,這是大周百年國祚的首例。

作為皇帝,他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史書之上,都得大書特書一筆。

說句不誇張的話,藉著開疆拓土的事蹟,他甚至都能與太宗皇帝比一比功績。

如今,涉及疆域治政,穩固疆域的事情。

但凡不是特別過分,他都能予以支援。

特別過分,也不是不能支援。

總之,為了功績,在所不惜!

江昭一怔。

這種直接讓臣子開口要“支援”的話,從皇帝口中說出來,實屬少見。

“單獨賜予恩科名額。”

江昭不假思索,說出了要求。

“熙河路幾乎沒有漢人,要想穩固疆土,除了漢化吐蕃人,還得讓一些漢人移居過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得讓讀書人過去。若非給予一定的科考名額,斷然是留不住讀書人。”

這個時代,讀書人都是精英。

要想聚集百姓,保障人口不流失,唯有透過“讀書”這個誘惑。

穩固邊疆,人口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熙河路絕大部分都是吐蕃、西夏百姓。

要想讓百姓從陝西路、河東路等移居熙河路,就得搞“教育資源”優越那一套。

邊疆苦寒,但也意味著競爭壓力不大。

要是有固定的科考名額,這就是大大的優點。

一些實力不行的舉子,為了一線考上進士的希望,自然會拖家帶口,移居熙河路。

而這些舉子,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資源。

慢慢的,熙河路也就可以發展起來。

“大概要多少?”趙禎沉吟,出聲問道。

恩科名額,這事說起來挺讓人出乎意料。

不過,其實可以接受。

相比起春闈,單獨恩賜進士名額,並不影響其它路舉子們的競爭。

當然,要是有舉子不服,自可移居邊疆。

“二十。”江昭給了箇中肯的數字。

一次春闈,取三四百位進士,合十三路。

一路取士平均是三十左右。

二十,這個數字在平均線以下。

“可。”趙禎點頭。

一定的政策支援,非常必要。

“臣要裁撤冗兵,精簡軍制。”

江昭解釋道:“邊疆開拓,恰逢無人種田。一些老弱病殘計程車卒,適當賞賜田地,裁撤軍籍。”

“亦可。”趙禎點頭。

冗兵,一向都是軍伍存在的大問題。

歷年軍費,開支都不小。

不過,裁軍得有理由。

士卒裁撤,怎麼著也得給點補償,並適當安頓生產事宜。

否則,裁撤計程車卒太多,聚在一起,萬一出了個點子王,就可能導致叛亂。

熙河路地廣人稀,賞賜土地,恰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這是好事!

“臣要適當調動一些新科進士,維持邊疆政局運轉。”

熙河七州,一州起碼五六個縣,也即三四十個縣。

要是算上配套的小官、小吏,起碼得奔一千以上。

這樣數目的官員,都得進士、舉子去填。

“可。”趙禎點了點頭。

新拓疆域,一切都得重新建立,該有的支援,肯定得給到位。

“暫時就這些。”江昭恭聲道。

其實,除了這些,還有一些隱性的支援。

一如人事調整、司衙調整等事宜。

不過,這都是預設的支援,無需說出來。

“卿不負朕,朕亦不負卿。”趙禎緩緩點頭,拍了拍意氣風發的青年。

“臣惶恐。”江昭一驚,連忙下拜。

就在這時,司禮掌印太監通報道:“陛下,幾位公子求見。”

公子?

江昭抬了抬眉頭。

公子,這一稱呼,放眼外界無疑是相當普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