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

第214章 你也配跟我侈談為國?

殘夜將近,曉色初分。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

不時有人抒發己見,平添些許嘈雜。

三年一次的政績大考,也即意味著百官人選的更替。

或許有些老臣要乞骸骨,致仕還鄉。

或許有些臣子上下打點,舉薦門生。

或許有些臣子縱橫謀劃,試圖擢拔。

但謀劃是否功成,除了六位內閣大學士以及吏部尚書以外,無人可知。

具體的公佈時間,更是未定。

可能是三月末,亦或是四月、五月。

吏部名單一日不公佈,人心就一日不安。

如此,自是不免有些躁動。

“噹——”

一道洪甕鍾吟。

文武百官,齊齊肅然。

“吱——”

偏殿,一道大門推開,從中相繼走出七人,皆著紫襴官袍。

七人中,有六人著錦綬、玉環、玉釧,餘下一人掛金魚符袋,著印綬,袍有麒麟紋,卻是六文一武。

單從官袍,就可知曉這七人無一不是權勢滔天的存在。

手中持有任意一人可代表身份的玉佩,都可縱橫天下,暢通無阻。

六位閣老!

英國公!

偏殿常規性歇腳,唯有宰輔大相公、參知政事、樞密使有此特權。

武將之首,則是官家欽點入殿,以彰顯榮寵。

如此,就是六文一武的搭配。

百官肅立,齊齊噤聲。

七人手持笏板,緩步徐行。

“就在今日?”大相公韓章手持笏板,問了一句。

“就在今日。”江昭平靜點頭。

從容舉止,自有一股氣定神閒、雍容持重、淵渟嶽峙之風度。

韓章點頭,微闔雙目。

既如此,歐陽修註定罷官。

畢竟,這不單是弟子江昭的意思,也是他的意思,更是官家的意思。

文淵閣大學士、昭文殿大學士、皇帝。

三者意見一致,其他人意見如何已經不再重要。

師徒二人,說話並未避著其他人。

歐陽修面色一黑,走進班列,持笏閉上雙目。

約莫幾息,又睜開了眼睛。

審判倒計時,實在是讓人難以鎮定。

幾位內閣大學士,相繼肅立。

文武百官,卻是不時有人舉目望過去。

幾位內閣大學士,一向都是文武百官聚焦的焦點。

而最受聚焦之人,無疑是新任文淵閣大學士江昭。

不少人暗自心驚。

三十歲的文淵閣大學士,實在太過駭人!

歷代大學士,不乏平步青雲、扶搖直上者。

或者說,任意一位內閣大學士,宦海生涯幾乎都是平步青雲的存在。

否則,也不可能幹到一品,入閣拜相。

然而,就是在這麼一堆平步青雲的內閣大學士中,十二年就入閣的存在,亦是幾乎沒有。

要真論起來,恐怕也唯有入仕六年就宰執天下的呂蒙正大相公,可穩壓其一頭。

餘下之人,無論是丁渭、范仲淹,亦或是韓章、富弼,都要慢上不止一籌。

畢竟,江昭可不是簡單的“入仕十二年”就入閣,而是“三十歲、入仕十二年”就入閣。

一樣是十二年,肯定是三十歲就入閣更有含金量。

三十歲的內閣大學士!

按理來說,這本該是不可能的事情。

即便是授官從六品的狀元郎,要擢升到從一品,也得晉升足足十次。

按照三年兩次來算,入閣也得十五年之久。

可偏偏就是存在某些人,打破常規,簡直強得離譜。

不少人暗自咂舌。

以江閣老的功績、政績,上限究竟如何,誰也不知道。

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一位向著人臣巔峰邁步的存在。

三十歲就從一品,人生的容錯率實在太大。

其師韓大相公,三十七歲入閣,貶官十二年之久,可謂相當長久。

一般人,貶官十二年,早就年邁體衰,仕途盡廢。

可韓章呢?

十二年過去,也才四十九歲!

一經起復,入閣拜相,一樣宰執天下十餘年。

單論容錯率,江閣老可謂只高不低。

畢竟,這位可是有著開疆拓土功績,時刻“創造歷史”的人。

就連史書,都單獨為其撰寫了三冊。

《資治通鑑》!

《熙河平戎錄》!

《熙豐拓疆錄》!

三冊史書,既有編年史,更有紀傳體。

作為熙河開邊、熙豐開邊的核心人物,江昭註定千古流芳。

這樣的人物,時刻都是歷史的創造者,遭受的一切對待,都註定會史書記載。

史書,就是一道獨屬於江昭的“護身符”。

有此護身符,註定是一生順遂!

區別就在於,入閣拜相持續的年限!

“噹——”

鍾吟長響。

“宣,百官進殿——”

一道尖銳的太監嗓音傳出,文武百官,齊齊入殿,山呼道:

“陛下聖安!”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