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五年,二月初一。
晨曦初露,寒意未散。
一場關乎無數苦讀學子命運的盛事——春闈大試,徐徐拉開帷幕。
此次春闈,由禮部尚書王堯臣擔任主考官,副主考官則是翰林學士海承晏。
為統籌考務,從六部抽調十三人,科道兩人,翰林院兩人,合計十七人為考官。
大考分為三場,第一場考帖經墨義,第二場考策問時務,第三場考論、判、詔、誥、表。
三場考試,耗時九天。
如此,考生的任務暫時告一段落。
十七位負責監考、批卷的考官,則是徹底忙起來。
經燒香叩問至聖先師,莊嚴盟誓,主考官與副主考官闡述批卷要求,十七位負責批卷的考官,就此投入緊張的批卷工作。
相比起嘉佑二年的萬餘舉子入京科考,嘉佑五年的春闈大試,考生人數要少上一些。
當然,天下學子千萬,一步一步方才成為舉子。
哪怕少上一些考生,也仍有八九千人。
而以慣例論之,須得十五天左右的時間批好考卷,並以優劣排序。
貢院。
江昭手持硃筆,不時書寫“薦”、“通”、“粗”、“否”等字,予以考卷一定的評價。
這些卷子,絕大多數都難入考官法眼,沒有進士該有的水準。
這些不合格的考生,都沒機會送到主、副主考官的手上,就罷黜落榜。
一般來說,有資格送到主、副考官手上的薦卷,都得有一兩個“薦”字,難度非常之高。
偶爾要是運氣不好,遇到的考官不懂得欣賞考生的卷子,那不管考生答得再好,也是枉然。
秉持著為人負責的原則,江昭一向是儘量找優點,從而給予評價。
此次科考,一份卷子要經三位考官的手,綜合批改評價。
江昭手上的一沓卷子,都是透過了兩位考官批閱的“策問時務”卷。
經他手上的卷子就是最後一次批閱,批閱過後會選出幾十份薦卷,呈送於主、副考官。
“咦?”
江昭方才放下一份卷子,順手抽起下一份,不免來了些精神。
這篇考卷,竟是有兩個“薦”字,說明前兩位考官都給予了高度認可。
“臣對:伏讀制策,憂勤丁寧,此堯舜諮儆之心也”
江昭讀了幾句,不免抬了抬眉。
文風有點熟悉。
章惇的卷子!
同為嘉佑七子,兩人沒少透過書信聯絡,都非常熟悉彼此的文風。
章惇此人,文風務實剛健,重實用而輕辭藻,且字裡行間隱具豪邁之氣。
非常具有辨識度!
薦!
江昭淡定落筆,給予了高度評價。
順手,特意把這份卷子放到了上首,方便待會兒單獨拎出來。
科考一途,除了硬實力,偶爾也需要一點運氣。
一般來說,前三名三與前五名的差距,微乎其微。
究竟誰能名列前茅,就看有沒有人支撐。
巧了,江昭是考官。
二月二十七,春闈放榜。
貢院外,人聲鼎沸,川流不息。
“中了!我中了!”有考生長笑不止,跪拜長天。
“怎麼可能?”有舉子出聲驚呼,一臉的驚怒:“這春闈有內幕,我怎麼可能考不上呢?”
“以我的才學,怎會考不上?”有考生往前衝去,心中不甘。
“哈哈哈!我中了!”有考生欣喜大笑,直言科考公正,皇恩浩蕩。
蘇軾、蘇轍、曾鞏、曾布、章衡五人望著這一幕,心神激盪。
哪怕幾人都已經考上了進士功名,甚至是庶吉士功名,也不免為之血脈沸騰。
這就是春闈大試,幾乎決定了讀書人的一生。
哪怕時境過遷,也會讓人心中緊張。
更有甚者,偶爾做了個夢,也有可能夢見科考落榜,為之驚醒。
除了蘇軾、蘇轍、曾鞏、曾布、章衡五人以外,章惇也特意來了貢院。
相比起蘇軾幾人,他才是望榜的主角。
嘉佑七子,唯有他尚未有功名傍身。
“且找一找吧!”章惇舉止從容的向幾人行了一禮。
一呼一吸,略顯急促,暴露了他內心的不平靜。
“走,一起找一找。”蘇軾出聲道。
餘下幾人相繼點頭。
偶爾調笑歸調笑,但真辦起事來,幾人可都相當沉穩。
哪怕是一向跳脫的蘇子瞻,也嚴肅不少。
幾人齊齊往黃榜的方向擠過去,又略微分開一點,一人觀望一張黃榜。
此刻,相距放榜已有一炷香,起碼六成的舉子都知曉了科考的結果,相對而言已經沒那麼擁擠。
“嘉佑五年,二名,建州章惇,父章俞.”
蘇轍走在最左方,望見章惇的名字,不禁大喊了一聲:“左榜二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