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運司。
江昭、顧廷燁、王韶、蔣之奇、沈括、薛向六人齊聚一堂。
六人年紀最大的也方才三十歲左右,腹有一腔熱血,意欲建功立業,可謂是典型的少壯派。
主位,江昭端著一杯蜜水,抿了一口,舉目望向顧廷燁、王韶兩人。
“新軍組建得怎麼樣?”
一封《平戎策》奏疏呈遞上去,官家的旨意落了下來。
作為韓章的弟子,又有著官家的信任,領陝西路經略司機宜文字一職,新軍的決策權,自然是集於江昭一身。
究竟什麼人擔任什麼職位,幾乎都是他一言而定,經決策上報吏部即可。
顧廷燁、王韶、蔣之奇、沈括、薛向五人,除了蔣之奇的定位是主持轉運司運轉以外,其餘的幾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軍中職務。
當然,這些職務的品級肯定不能跨越太狠,頂天了也就是六七品。
饒是如此,也意味著顧廷燁、王韶、沈括、薛向四人,徹底成為了新軍的領導者。
新軍的領導者並不難決定,但究竟是否名副其實,就得歸究於新軍的組建結果。
新軍組建得好,職務就名副其實。
新軍組建得不好,職務就跟笑話一樣,名不副實。
而組建新軍的事務,江昭交於了顧廷燁、王韶兩人。
這兩人,統兵本領都沒得說。
王韶有歷史名將之姿,典型的儒將,入仕九年,以治政經驗初步領兵,就是三萬餘的水平。
顧廷燁將門虎子,名聲不好,但將門的本事是一點也沒少學,典型的傳承有序,適當磨礪沉澱,就可承擔帥才之責。
餘下的沈括、薛向,主要是負責糧草調運,建設軍營。
蔣之奇則是嘗試掌握轉運司的運轉,穩住基本盤。
江昭已經漸漸放權,視野拔高到大局觀的角度,統籌兼顧。
作為主導者,他要做的就是顧好大局,承擔“統帥”的角色。
賞罰分明,統籌兼顧,就是上位者的為官之道。
說起來簡單,可要是真做起來,難度一點也不低。
顧廷燁一步走出,嚴肅道:“截至目前,招募了一萬三千人。”
“一萬三千人。”
江昭沉吟,惦量了一下:“兩萬左右,就差不多停下吧。”
一方面,兩萬新軍的糧草,這差不多就是朝廷可輕鬆承擔的範圍。
須知,兩萬人的糧草、札甲,可不是少數。
作為陝西轉運使,江昭運用職權適當操作,抽調一些糧草供給新軍並不是什麼問題。
但,這也就是杯水車薪,勉強可支撐兩萬人偶爾加餐一頓。
糧草的大頭,還得是朝廷支撐。
既然得朝廷支撐,那就得從大局上考慮朝廷的決策。
消耗糧草太多,也不是什麼好事。
二則,兩萬人,恰好是幾人統兵的極限水平。
要是再來幾萬,那就算得上大軍團作戰,唯有“帥才”方可統領。
且不說朝廷會不會放心讓沒有任何統率經驗年輕一代主持大軍團的運轉,便是客觀事實上,幾人也不具有統領大軍團的能力。
江昭、顧廷燁、王韶、沈括、薛向五人,沈括和薛向都是後勤人才,主打糧草排程,聚財斂財。
餘下的江昭、顧廷燁、王韶三人,江昭沒少讀書,也沒少試著籌謀軍略,偶爾也向著老師韓章學習過大軍團領兵經驗。
但再怎麼學,也是紙上談兵。
唯一的優點,可能就是有治政經驗。
執掌轉運司的這一年,他倒是特意領過廂軍運送糧草。
以治政經驗統兵,三千餘人押送糧草,除了略微有點疲乏外,並沒有太多壓力。
粗略估量,他也就維持萬餘士卒軍營的運轉的本事。
顧廷燁、王韶兩人都是帥才之姿,但也是紙上談兵。
王韶入仕初次領兵就是三萬餘人,但彼時的王韶好歹有了九年的治政經驗,以治政經驗領兵,本事相比起方才入仕的階段,肯定不是一個檔次。
顧廷燁目前也尚未有過任何統領經驗,僅是學了些將門本事。
這兩人,粗略估量,也就五六千的水平。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