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書房。
文墨井然,典籍環列。
趙策英手執書法,徐徐誦道: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好,好啊!”
趙策英連連點頭:“以子川之功績,著實是貼切!”
江昭連忙持手一禮,說道:“立心、立命、繼絕學、開太平!孔聖人尚且難以達成,更遑論後繼者?”
“張載贈予之箴言,實為千古人傑之莫大追求,臣不敢受之。”
“以臣之見,不若掛在國子監,養學子之大志。”
趙策英沉吟著,向下望去。
千古人傑之莫大追求,不敢受之!
既是莫大追求,自是希望受之,可偏偏說不敢受之。
一句話,盡是矛盾,可見江昭心中糾結萬分。
不過,一點也不奇怪。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就這幾句話,凡是意在千古流芳之人,誰能不為之觸動?
但凡有點欣賞水準,就知道張載獻上的幾句箴言究竟是何其不凡。
不管是不是假大空,反正格調上就相當之高。
一旦受之,傳遍天下,幾乎就是板上釘釘的一道佳話。
甚至,都有可能成就千古佳話。
畢竟,這幾句話實在是太“高大上”。
千古佳話,要說江昭不想受之,那絕對是假話。
須知,一道千古佳話,足以拔高文臣一生之評價,讓其聲名千古傳頌。
自古及今,不少頂級文臣,就是因為缺少了一道足以流芳千古的佳話,所以才以難被後世之人所熟知。
這一點,也即諸葛亮和王猛的區別。
作為“三顧茅廬”、“三分天下”佳話的主人,諸葛亮的聲名傳頌度,可謂是千古文臣第一流。
凡是讀書人,人盡皆知。
反觀與之水平相差不大的王猛,被譽為“功蓋諸葛第一人”,差一點就相助君王實現大一統,功績之高,無可置疑。
但,若是論起聲名傳頌度,王猛卻近乎是“歷史小透明”一樣的存在。
甚至,可能都難以與有著“曹衝稱象”佳話的曹衝相媲美。
這就是一道千古佳話的莫大作用。
如今,一道可能成就千古佳話的書法獻上,江昭絕對是想要受之。
但可惜,還真就不能立刻受之。
立心、立命、繼絕學、開太平,就連孔聖人都未曾真正的達成。
若真是堂而皇之的受之,無疑是有“驕縱自傲”之嫌,恐遭世人譏諷。
即便沒有遭到世人譏諷,也有可能產生“功高震主”之嫌,一樣是壞事。
這也是為何江昭的一句話充斥著糾結的緣故。
“掛在國子監嗎?”
趙策英瞭然,暗自滿意,點頭道:“可。”
為人臣者,在乎名聲,這無疑是一等一的好事。
但凡在乎名聲,那就肯定得忠於君王、忠於社稷!
“拜謝陛下。”江昭躬身一禮。
趙策英撫膝,手中書法傳給司禮掌印太監,旋即道:“子川曠世奇才,未必不能受此箴言。”
“他年,助朕蕩平寰宇、一匡天下,自可立心、立命、繼絕學、開太平!”
“子川,未必不能是千古第一臣!”趙策英大手一揮,重重道。
這餅,有點太大了吧?
江昭垂手,一副憧憬的樣子:“臣,惟願效忠官家,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以官家之文韜武略,定能一統天下,開創盛世,號令八方。”
“嘶~!”
開創盛世?
趙策英心頭一凜,連忙道:“你我二人,君臣攜手,定可大一統,開創盛世!”
說著,趙策英不免憧憬起來。
一旦實現了大一統,作為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他絕對是妥妥的千古一帝!
要是開創盛世,那就更是不凡。
先帝駕崩,太、高、世、中幾大諡號,“世”字可是被特意留了下來呢!
千古一帝!
世宗皇帝!
開創盛世!
這絕對是千古流芳。
僅僅是幻想一二,就足以讓人心生期盼。
江昭望了一眼,嘖嘖稱奇。
君臣二人,相互畫餅,簡直是左腳墊右腳。
都還偏安一隅呢!
這就千古一帝、千古一相、開創盛世了?
“咳!”
江昭輕咳一聲,平和道:“近來,反對廢后的聲音越來越小,內閣亦有不小變動。”
“曾公亮致仕,文彥博入閣;歐陽修貶謫,韓絳入閣;張昇致仕,唐介入閣。”
“若是算上臣,便是足足更替了四人。”
“以臣之見,或可正式定下廢后一事。”
趙策英抬眉,眼中憧憬微斂。
沉吟著,面露期許,點頭道:“趁此機會,合該將廢后提上日程。”
廢后一事,就算江昭不提,他也會主動說起。
一則,皇后幾次犯錯,毫無母儀天下之風範,著實是觸犯了他的底線。
以他的性子而言,既是下定了決心,那就不會輕易動搖。
畢竟,區區皇后而已,又不是江卿!
二則,一旦廢后,就能趁著機會貶謫一撥人,擢拔一撥人。
此次,反對廢后的文臣,起碼有五六十人,也即三四成左右的文臣。
就規模而言,已是相當之大。
一旦清洗一波,無疑是有助於他掌握朝政。
邊疆肅清,開疆拓土,施恩了相當一批武將,顧廷燁、張鼎、鄭曉幾人,也即勳貴三巨頭的代表人物,王韶則是“野生武將”的代表人物。
有此幾人,足以助他徹底掌握兵權。
如今,趁著廢后的機會,擢拔一批人,就可趁勢掌握朝政。
一旦兵權、朝政盡握手中,皇位自可穩若泰山!
“諾。”
江昭持手一禮:“微臣告退。”
特意入宮,主要還是為了解決“橫渠四局”的問題。
廢后已成定局,僅是順帶著說一說。
約莫幾息,江昭退去。
趙策英呼了口氣,拾起一道奏疏觀閱。
要成為千古一帝,除了倚仗江卿以外,本身也得撐得住事才行。
“楊武案?”
僅是望了一眼,趙策英就為之一詫。
什麼樣的案子,竟是有資格呈遞御前?
六月初,文德殿。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
丹陛之上,趙策英撫膝平視,徐徐道:
“內外百司,可即上言。”
不少反對廢后的人,就要持笏走出,一道平和的聲音卻是響起:
“微臣江昭,有奏。”
僅是一剎,文武百官,齊齊注目。
江閣老,要下場了嗎?
不時有反對廢后的人,相視一眼,暗道不妙。
同籤樞密院事王世平背生冷汗,手腳微抖。
這江子川,怎麼突然下場了呢?
都不通知一聲的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