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閣老,太倉庫裡還有多少備邊銀?”
張居正疑惑的看向高拱。
大明的國庫,其實是個籠統的概念。
大致上可以分為內帑和外庫。
內帑就是皇帝的私人小金庫,主要收入是金花銀。
而外庫就是朝廷能動用的國庫,大部分稅收都是進的外庫。
這其中,戶部管理的太倉庫,是外庫最大部分。
而備邊銀,則可以看做是戶部專門留存的戰爭預算,這筆錢就是專款主用來打仗的,如果今年不支就會結轉下年,不得挪作他用。
當然,很多時候,皇帝在皇親典儀、分封藩王這些需要用錢的場合,也會挪用備邊銀。
隆慶朝的內閣輔臣還是比較剛的,隆慶皇帝登基的時候想要挪用備邊銀辦元宵燈會,被時任內閣首輔徐階給頂了回來。
張居正張口說道:
“今年太倉庫還結餘備邊銀一百二十萬兩。”
這筆錢聽起來很多。
但嘉靖年的每年軍費開支高達四百萬兩,如今東南抗倭戰爭結束,但是九邊支出上升,一年需要的常例銀也有二百多萬兩。
常例銀是軍隊日常開支,是戶部專項列支的,而備邊銀是獨立的留存的緊急軍費,互相是不混淆的。
但即使如此,也就是說戶部的戰爭備用經費,也只夠九邊軍隊動員半年。
實際上時間還要更短,因為打仗期間的軍費消耗和和平時期是不同的,明代士兵打仗都需要賞錢,戰後還要犒賞,這一百二十萬兩看起來很多,實際上一點都不多。
張居正疑惑高拱突然提起備邊銀,高拱就將蘇澤的奏疏遞了過去。
張居正接過奏疏,臉色也和高拱一樣難看起來。
因為蘇澤這份奏疏,既不是支援鄭洛,要求鬆弛邊禁的,也不是和詹仰庇一樣主張遷界禁邊,徹底斷絕和俺答部貿易。
蘇澤在兩者之外,提出了另外一個路線——打!
看完了這份奏疏,張居正都愣住了,你蘇澤疑似有些太極端了吧?
如果不是蘇澤的奏疏,怕是張居正估計看了開頭,就直接票擬“妄言”,打入另冊了!
可偏偏是因為這份奏疏是蘇澤的,張居正還是看了下去。
等全部看完後,你還別說,你還別說,張居正覺得還挺有道理。
甚至張居正都有點贊同蘇澤的奏疏了。
張居正看了一眼高拱,他知道高拱是主張封貢的,但是剛剛高拱詢問自己戶部還有多少備邊銀,說明他也在考慮蘇澤的提議,要對北部動兵了。
人望,就是人和人在他人心中分量的不同。
領導重視你,好歹能將你的意見聽完,也會認真考慮你的意見。
如果領導就不重視你,他甚至都聽不完你的意見,就算你的意見再好,也不會被採納。
當然,蘇澤這份奏疏寫的也很好,他開頭的第一句話,就讓張居正眼前一亮。
“臣曾聞,兵法有曰:‘若將威素立,則先收之以恩;若將威未行,則先振之以威。’”
“治國若治軍,以威求安則天下安,以退求安則天下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