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73章 六部重臣們

部議,就是內閣和六部議政。

在唐宋設有宰相辦公場所的時候,國家重要決策是在政事堂或者中書門下這樣的宰相機關進行的。

明代廢中書省後,到了要重臣議事的時候,反而宰相要去六部參議。

這也是明代中後期,內閣和六部之間的爭鬥越來越多的隱因。

內閣有宰相之實,卻沒有宰相之名,還需要承擔宰相的義務。

當然,話還是那句話,任何政治制度最後還是要看執行的人。

隆慶朝內閣人才濟濟,現在的內閣還是能壓住六部的,高拱兼任吏部,張居正領戶部,趙貞吉領禮部,三個閣老分別兼著上三部的事務,兵部工部刑部也翻不起什麼風浪。

只是這部議叫上自己?

我蘇澤?參加部議?

自己一個區區詹事府左贊善,從六品的小官,憑什麼參加部議啊?

負責傳令的,是內閣的中書舍人郭準,見到這個年輕的官員,蘇澤卻沒有怠慢。

明代的中書舍人和前朝不一樣,雖稱天子近臣,幫助皇帝起草詔書,但是重要性已經和唐宋那種被視之為儲相的兩制學士完全不一樣了。

這是因為到了明代,朝堂的政治制度逐漸成熟,文才不再成為決定大臣前途的唯一標準,而公文也逐漸走向實用化,這也讓起草詔書的重要性大大降低。

文學在行政系統中的重要性下降,而皇帝的顧問機關變成了內閣和司禮監,你中書舍人就算是皇帝近臣,你要參與國策?

你看內閣學士和司禮監秉筆錘不錘你?

不僅僅是地位,中書舍人的學歷也在下降。

中書舍人的門檻不高,進士、舉人、恩蔭,只要透過專門的書法考試,就可以擔任此職位。

成化年,還有進士擔任中書舍人。

但是到了嘉隆時期,進士已經不肯去當了。

現在大明官場已經形成了升遷慣例,進士前列都是去卷翰林院了,考得靠後的也要去捲一捲科道,誰還去當什麼中書舍人?

如今的中書舍人,很多都是恩蔭官,也就是重臣家的子弟擔任。

當然,中書舍人之間亦有高下,中書舍人又分為中書科舍人,兩房舍人和兩殿舍人。

中書科舍人,是負責給皇帝起草詔書的,地位最高。

兩房舍人,是幫助內閣整理票擬文書的中書舍人,次之

而兩殿舍人,則是武英殿舍人和文華殿舍人,這是負責抄寫皇家圖書,給皇家機構打雜的,地位最次,蘇澤的報館和史館裡,就有一些負責文書工作的中書舍人。

能安排在兩房,給內閣輔臣打雜的中書舍人,背景應該不一般。

蘇澤接下了差事,送走了中書舍人郭準,迎來了沈一貫羨慕的眼神。

“子霖兄!內閣讓你列席部議!”

不就是去兵部開會嗎?我的奏疏還能強制執行呢,蘇澤對參加兵部部議興致缺缺。

但是沈一貫卻激動起來,他繼續說道:

“是啊,《平戎策》是你首倡的,閣部大臣肯定要聽一聽你的建議。”

沈一貫激動的,讓人以為是他要去參加部議。

羅萬化抬起頭看了一眼沈一貫,又低下頭繼續修書。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