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意義上來說,米哈伊爾雖然能吃能睡,但確實一直都有在努力學習和工作。
畢竟他又沒有什麼特別花時間的不良嗜好,再加上腦袋裡的一大堆東西都要結合當下的時代風貌進行符合邏輯的改編,因此米哈伊爾的工作量可謂是巨大。
這種情況下,米哈伊爾其實常常遊走在熟識或者不太熟識的人家中,要麼借閱人家家裡那些市面上不太常見的藏書乃至禁書,要麼就是聽人談論一些在不同地方的見聞以及對這些東西都有什麼看法。
在前段時間的話,關於老法的各種藏書、禁書則是米哈伊爾看的最多的,跟別人談論的時候往往也會涉及到這個話題,久而久之,有些事在聖彼得堡的文化圈子裡逐漸成了一種共識。
首先,那位年紀輕輕的米哈伊爾的法語水平相當高,即便跟真正的法國人交流起來也毫無阻礙,還能跟人家開一些頗具法國風味的法國笑話,其次就是這位年輕人在學習這一塊也確實是個天才,僅僅就在讀書這方面,前段時間在聖彼得堡文化界頗為流行的一個趣聞是這樣的:
話說有一天米哈伊爾來到了一位貴族先生的家中借閱書籍,由於當時在場的人很多也十分的嘈雜,因此並沒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位年輕人已經拿著一本書來到了放茶歇的地方,而即便在場有人抽菸喝酒打牌,這位年輕人也只是為自己倒了一杯茶,然後就專心看起了手上這本不便帶走的書籍。
而等到這杯茶喝完以及他面前的茶歇消失後,他便將手上的書翻到了最後一頁.
再接下便是有人忍不住對米哈伊爾來了句“讓我來考考你”,然後米哈伊爾隨隨便便就對答如流的環節。
當米哈伊爾聽到這個傳聞的時候,他只想說這則趣聞還挺適合上課本的,就是得把茶歇的部分刪去,畢竟教材裡確實不能告訴小朋友們愛迪生其實是個王八蛋,巴爾扎克老師則是個大胃袋。
不過與此同時,由於米哈伊爾看關於法國的藏書和禁書有點多,時間長了也有人開始暗自揣摩這位自文壇新星究竟有何意圖,畢竟法國那是什麼地方?革命瘟疫的泛濫之地!莫非他染上革命的傳染病了?
還不等這些人展開聯想,當聽聞了那些來自巴黎的訊息,這些人在大為震驚之後,很快就喜笑顏開的表示誤會解除,原來如此,這就叫做師法長技以製法!
同樣的,由於前段時間收到了許多人的舉報,第三廳的線人已經有人開始關注到這位低調的文壇新人,由於這位米哈伊爾實在是狡猾,幾乎找不到什麼破綻,於是不少人都準備把“熱切關注來自法國的禁書”作為證據呈上去,但是塞納河畔訊息來,這一證據好像反倒成了他愛國的證明?!
一時之間,第三廳這裡的調查程序確實停滯了下來,畢竟就從目前的訊息來看,米哈伊爾完完全全是以俄國人的身份出現在巴黎的文壇,而由於他的成功,巴黎人似乎也稍稍高看了俄國的文學幾眼,再就是他這部小說的內容似乎也並沒有什麼危險的成分,即便有大多也都是在看英國人的笑話,並未涉及到俄國。
這就有些難辦了.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第三廳在尼古拉一世的統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第三廳的規模其實一直都不大,1826年建立時官員僅為十六名,隨後直到1845年,官員的總數依舊固定在二十八人。
當然,為了真正實現第三廳的眾多職能,第三廳早在創立之初便組建了一支五千人左右的線人隊伍,這些秘密工作人員分佈在全國各地,廣泛存在於禁衛軍中、軍隊中、劇院裡、舞會上甚至妓院當中,以至於當時的人抱怨說:“他們甚至在我的湯裡!”
至於文化界那肯定是有的,只是究竟是誰確實很難搞清楚。
而就當外界還在繼續回味和消化這一訊息的時候,作為焦點的米哈伊爾,反倒是在最近這段時間繼續沉澱。
當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屠格涅夫又從巴黎那邊為米哈伊爾帶來了大量的書籍、資料以及巴黎讀者們的一些來信,像這些東西,有的是增長米哈伊爾的知識,有的則是跟米哈伊爾接下來的計劃有著不小的關係。
就像在這其中,有一位先生的自傳可謂是對這一時期,以及接下來的時代的文學產生了深刻影響,他的名字便是佛朗科斯·尤根·維多克。
簡單概括一下他的生平的話,那就是這位老哥雖然是正宗的老巴黎正白旗,家裡開了個麵包店,稱得上小有資產,但豈料他在十三歲那年就化身為大孝子,直接偷了自家的麵包店。
而他的父親在發現這件事後勃然大怒,直接就把自己的兒子送進了監獄,目的是為了嚇唬嚇唬他好讓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奈何維多克在監獄裡解鎖了巴黎版的龍場悟道成就,出獄之後又狠狠偷了家裡一大筆錢,接著便開始自己跌宕起伏的生活。
在作為罪犯度過了許多年之後,為了洗白上岸,他便主動投靠官方然後開啟了打擊罪犯的生活,而由他所創立和領導的法國保安部是第一個現代偵察機構,等到他因為政治鬥爭的緣故被擠兌下臺之後,他便成了世界上第一位私人偵探並且成立了偵探事務所。
像如今的1845年的話,他的偵探事務所仍在營業,並且正在為英國警方提供跨境案件諮詢。
與此同時,他本人以及他的自傳同文學的聯絡也相當密切,就像巴爾扎克不僅仔細研讀維多克的回憶錄,並且還邀請他本人共進晚餐,深入瞭解各種監獄、犯罪網路等各種細節,並且以維多克為原型創造了《高老頭》中伏脫冷這一角色。
再就是雨果的《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和警長沙威受到他的啟發,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的部分橋段也直接參照了維多克的早年經歷。
至於更加廣為人知的影響,則是維多克被公認為現代偵探之父,他的自傳於1828年首次出版,因其罪犯轉偵探的傳奇經歷和犯罪偵破手法引發轟動,接著迅速被譯成英文並且在倫敦暢銷,由此直接催生出了推理小說的鼻祖埃德加·愛倫·坡的《莫格街謀殺案》等作品。
而在此之後,還對後來英國偵探小說的先驅威爾基·柯林斯的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就連那位在英國文學史上最深入人心的偵探角色,在他身上依舊能看得到維多克的影子。
綜上所述,米哈伊爾接下來要寫什麼就已經很清楚了,並且為什麼能寫以及究竟有沒有市場也同樣很清楚了。
所以出來吧,夏洛克·福爾摩斯。
不得不說,在這年頭要想快速的在其它國家成名,寫這種大眾愛看的小說往往是最可行的方式,但更要說的是,福爾摩斯故事發生的時間跟這年頭無疑差了許多,因此還是需要改編不少東西才能用,並且也只有早期的那些案件能夠改編。
不過沒關係,等福爾摩斯在英國那邊火起來後,那肯定就已經1848年乃至更往後的年份了,到時候米哈伊爾還指不定在哪呢
如果到時候米哈伊爾人還在的話,那肯定還是有操作空間的,畢竟偵探小說的核心很多時候都是要看案件以及推理手法的精彩程度,這種情況下,米哈伊爾再搞一些像“暴風雪山莊”模式、“合作謀殺”模式以及“敘事詭計”模式等手法也並不算太困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