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俄國當文豪

第179章 槍 決鬥與娜佳

由於地理環境的緣故,在這一時期的沙俄想要大規模發展畜牧業基本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狩獵往往是獲取肉食的重要來源,只不過平民們往往是為了生存奔波,貴族們在很多時候則是單純的享受狩獵的樂趣。

而正因為有著龐大的市場需求,因此這一時期的沙俄商人們就已經開始大量印刷推銷宣傳單和郵購目錄,然後向各階層的人推銷槍支,從最廉價的本土造獵槍一直到精緻的歐洲產步槍和手槍,幾乎覆蓋了所有使用者群體的需求。

購買本土製造的普通獵槍無需任何許可證或登記手續,但進口軍用步槍或手槍則需要向警方申請許可,但這種申請確實相當寬鬆,除犯罪分子外幾乎一律批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今的1845年,俄國軍隊才正在由燧發槍過渡到火帽槍,但同一時期的英國卻是已經搞出了線膛槍,這種裝備上的差距讓沙俄再也無法憑藉著人數的優勢取得最終的勝利。

這方面的話,或許源自尼古拉一世對於教育的看法,他認為發展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證明封建制度、專制制度和東正教的正當性,也曾經說過:“我不需要博學之士,而需要忠臣”,只能說,對他而言,克里米亞的失敗實在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至於米哈伊爾接下來學習打槍要用什麼樣的槍的話,此時此刻,屠格涅夫正熟練的向米哈伊爾介紹著手頭上的東西:“你瞧米哈伊爾,正宗的法國貨,以雕花工藝、輕量化設計和精準性著稱.”

米哈伊爾:“.”

介紹歸介紹,槍口離我遠一點,感覺冷嗖嗖的

“放心吧米哈伊爾,我對槍可是再熟悉不過了,不可能出現什麼低階失誤的。”

似乎是察覺到了米哈伊爾的顧慮,屠格涅夫在開口解釋的同時,也是將手上的東西遞了過來然後直接說道:“你先來感受一下吧,到時候去我家領地了我再教你兩手。”

聽到屠格涅夫這麼說,多少還是有些好奇的米哈伊爾在點了點頭後,很快就從屠格涅夫手中接過了這把看上去相當不錯的獵槍。

有一說一,米哈伊爾確實是大大的良民,拿起真理這還真是第一次,而這剛一拿起,米哈伊爾的腦中便一下子想起了老馬1843年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寫下的那段話:“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

想到這裡,米哈伊爾多少也是比劃了兩下子,如果不是場合不對,或許還真能來一發試試手感。

而屠格涅夫在一旁看著米哈伊爾這麼比劃還真覺得有點驚奇,只因米哈伊爾的動作什麼的在他看來其實挺標準的,並沒有犯一些新手經常會犯的錯誤,這樣一來,說不定米哈伊爾學起來真的會挺快的。

想到這一茬,屠格涅夫又從腰間掏出一把手槍,然後張嘴就介紹道:“瞧瞧這個,奧地利曼利夏產的火帽手槍,受潮機率低,擊發更可靠,啞火的機率很低,有了它以後就算是跟人決鬥米哈伊爾你也無需害怕了!”

米哈伊爾:“?”

牢大快樂槍是吧?

說起決鬥這一塊,其實並非俄羅斯固有的傳統習慣,這一行為最早是歐洲中世紀騎士精神的一種轉變,後來逐漸在英法德等國家流行開來,等到傳入俄國之後,在最開始的時候,彼得大帝嚴令禁止決鬥,倘若被發現之後便直接處死而且還要沒收他們的財產。

等到了葉卡捷琳娜大帝時期,雖然處罰依舊嚴厲,但在貴族中還是屢禁不止,等到了後來的亞歷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時期,對於決鬥的懲罰就變輕了許多,大多數時候都只是降級。

正因如此,決鬥的風氣可謂是愈演愈烈,牢大普希金就是一個決鬥的愛好者,曾先後捲入29次各式各樣、各種場合的決鬥,還將其中一次經歷寫成了一篇短篇小說《射擊》。

至於這次經歷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1822年時普希金本人跟一個叫佐波夫的軍官決鬥。當對手向他開槍時,普希金正捧了一把櫻桃當早飯吃。佐波夫首先開槍,沒有射中。普希金沒有開槍就走了,也沒有跟對手講和。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