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尼古拉一世的角度來看,你們難道看不見我沙俄正蒸蒸日上、一往無前?
如此輝煌的成績,一個個為什麼還要說三道四、喋喋不休乃至發動什麼武裝起義?
刁民!全都是刁民!
根本看不到沙皇為了帝國是何等勞苦!
總之,自1825年血腥鎮壓了一批進步軍官的武裝起義後,俄國國內的風聲就一直很緊,如果米哈伊爾沒記錯的話,這一時期在外交方面,尼古拉一世加緊對於歐洲革命運動的鎮壓,俄羅斯也因此獲得了‘歐洲憲兵’的美譽,等到1848年歐洲革命爆發後,俄羅斯隨即頒佈了嚴厲的報刊審查法令,被世人稱為“鑄鐵般的報刊審查制度”。
這種嚴峻的形勢下,一大批作家學者都遭到迫害,有些過度參與的作家,像是於1847年加入了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的陀斯妥耶夫斯基,正是因為在其中討論社會改革,在1849年以“反政府活動”罪名被捕,判處死刑。
儘管最後行刑的關頭得到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赦免,而且沙皇尼古拉一世未必真有殺他的意思,多半隻是嚇唬一下。但只要是個正常人,遇到這種事情,整個人多半也是已經被嚇廢了,再也不敢掀起任何風浪。
陀斯綏耶夫斯基可能不是常人,但米哈伊爾絕對正常的不能再正常。
總之,在如今這個時期開始寫作,基本上就相當於49年入國軍,乾的那都是殺頭的活。
但是要是真讓米哈伊爾去捧那些貴族老爺們的臭腳,那估計也是萬萬做不到的。
老子可是人民群眾啊!
後面的事暫時不去多想,只說現在的話,還是得先寫點東西賺點稿費應應急。
於是,根據腦中的記憶,米哈伊爾忍飢挨餓,花了快一週的時間,總算是完成了懷中的這部作品。
為了安安靜靜的完成這部小說,米哈伊爾幾乎已經花光了兜裡的最後一戈比。
事到如今,他所有的希望都在這部小說上了。
而寫是寫完了,如何投也是一個大問題,好在原主雖然是個倒黴蛋,但作為這一時期的大學生,含金量還是不低的,接受的是高等教育,接觸到的都是最新的思想,就連身邊的同學,一個個指不定也就跟哪位大人物沾親帶故。
恰巧,米哈伊爾的其中一位朋友認識一位似乎比較有名的詩人,完全可以為他做一個引薦。
於是米哈伊爾走在了這塊骯髒的街區,聞著眾多的小酒館傳來的作嘔的臭味,撞過一個又一個醉鬼,偶爾還能看到一兩個妓女無精打采地賣弄著風情。
米哈伊爾感受著1844年的沙俄,感受著那個以前只存在於書中,那個嚴酷的冬天。
算是成長型主角,高壓政策下,前期唯唯諾諾,後期重拳出擊。
另外關於這一時期的俄國資料實在是太少,我已經盡力在蒐集並且試著去還原這一時期的基本社會風貌了。
不過更多的還是從俄國的文學裡面窺探,再就是這本小說使用了一些《罪與罰》當中的背景與人物,但肯定不是完全一樣。
而關於這一時期的俄國,基本的脈絡和痕跡我肯定是已經提前瞭解過了。
但大佬們要是有對這一時期的俄國的瞭解也歡迎補充。
非常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