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廣目天王的位格還不至於到那個高度。但作為護世四天王,其本身也有大神通、大法力。
其一,是神通“淨天眼”。
佛經中說,廣目天王等四王,“以淨天眼過於人眼,常觀擁護此閻浮提”。
淨天眼的存在,讓李存孝超越凡俗的肉眼,能夠直觀看到天地間靈氣和魔氣的運作,從而實現更精妙的操控。
同樣地,當對方操縱天地之力時,他也能夠清楚看到其中的波動,預先做出對策。
不過限於修為,這個觀察的範圍也是有限制的,百米方圓便是李存孝目前的極限,所以之前和薛天運交手,他才會選擇近身。
其二,自然是御龍。
佛經中說,廣目天王“是大龍王,以無量百千諸龍而為眷屬,守護西方。”
不過眼下李存孝身邊並沒有蛟龍之屬的妖魔,所以沒法實證。
不過在晉升玄關之後,囚龍索運用越發得心應手倒是真的,或許也是有原材料是一整張七階龍皮的緣故。
“玉華寺殫精竭慮地擁護李翼聖這個北方多聞天王,想要重振山門。”
“真沒想到,我的弟子卻也是一尊天王。你小子,以後說不得要和李翼聖對上呢。”
感慨之後,契此激動的心情平復下來,還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你雙目之中,蘊含神通,是天目通之類的吧?”
李存孝點了點頭。
這也不難猜,畢竟佛門六通就那幾個。
“欲練神通,必求神功。你啊,雖然有洞玄經在手,但自創神功這種事.”
眼看契此又要陷入自我懷疑,李存孝趕緊打斷了對方:
“師父,您給我講講神通的事吧。”
那可是神功啊真是妖孽,難不成真是世尊投胎?
大和尚百感交集,還是勉強收斂,道:
“神通兩字,要拆開來解。”
“神是元神,是心意,通是通達感應。”
“所謂神通,是己心感應天地,所謂‘天人合一’。”
“一般來說,想要練成神通,要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就是神功,第二則是至少達到玄關的第三個小境界,交感。”
“建神宮,起重樓,修內景,內景小天地與外景大天地共鳴,是為交感。”
“交感天地的過程中,有機率網羅天地法則,將其烙印己身,這就是神通。”
“神通的奇妙,不言而喻,不學而能,與其說是武學,不如說是一種天賦。”
“真正由上天所賜的稟賦。”
契此說到這頓了頓,下意識又看了眼端坐龍華寶殿的天王靈相。
“當然,還有一種解釋,那就是,神通是仙佛神聖之能。”
“我輩武者種魔、化魔,最後降魔。”
“降魔的目的,在道門叫飛昇成仙,在佛門叫覺悟成佛,在儒教稱修身成聖。”
“第八境的宗師,斬盡魔念,三元合一,復返先天。由此胎化煉形,成就神體、佛體、仙體,自然就獲得神通。”
原來如此。
李存孝聞言瞭然,心中疑惑豁然開朗。
也就是說,神通實際上是少部分第七境武者,依靠強大天賦,提前獲取了第八境宗師的能力。
按照這個說法,顯然《西方護世大龍廣目天王經》比他想的還要厲害,在玄關重樓的境界就讓他的雙眼具備了“佛體”的特徵。
‘不過,也還有另一個可能。’
契此講話的空隙,李存孝收回了身後靈相。
廣目天王和龍華寶殿一同回到泥丸的神宮之中。
而在這座神宮之外,還有兩座神宮。
居右的那一座,青龍靈相在其中上下飛騰,恰好和廣目天王分列兩側。
佛道之間,還有一座神宮。
這同樣是一座四九神宮,足以修煉至十二重樓圓滿,可這不是最特殊的地方,因為另外兩座神宮同樣如此。
這座神宮乍一看,像是什麼都沒有。
比起威嚴的天王和雄偉的青龍,居於當中的神宮顯得空空蕩蕩。
但這怎麼可能呢?
李存孝當時發現煞氣還算充足,第一個想法就是撇開《玉光劍氣》,直接上手《昊天上帝古文書》。
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一門來自於大秦太宗武道殘影的武學對煞氣的需求大得恐怖!
一尊半入魔的宗師,一尊重創的人魔大宗師,二者臨死前爆發的煞氣,只是將這門神功推進到入門層次,就消耗了總量的一半!
而更讓人沒想到的是,哪怕只是入門,這門神功造就的本尊在入主泥丸後,隱隱便打破了蓮花化身勉強維繫的佛道平衡。
無奈之下,李存孝只好放棄了繼續提升的打算,轉而以《中道》為藍本,試圖推演出平衡三教使其合一的法門。
好訊息是推演出來了,如今儒釋道三教靈相不僅不會衝突,還能互補,將來合為一體也完全可以展望。
壞訊息是煞氣不足,推演出來的法門是殘缺的——只有一個總綱,沒法進行修煉。
泥丸之中,三座神宮散發光輝,照破混沌。
看似獨立,隱隱間又存在聯絡。
而這一絲聯絡,正是來自於三方祭壇。
一方祭壇位於青龍身下,一方祭壇位於龍華殿中,天王寶座之下。
還有一方,孤零零地夾在佛道神宮之間。
祭壇為圓形,十二陛階均勻地分佈在圓臺四周,並統一指向圓心;
十二陛階如同日晷,劃分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
陛階之間的灰白壇體上,刻畫著二十八星宿與附屬一百三十五星座。
而祭壇中心的空洞,彷彿在說這還不是它的完全形態。
李存孝知道這是為什麼,因為《昊天上帝古文書》還只是入門。
按照功法所說,從入門、小成、大成直到圓滿,每升一級,祭壇便會多一層。
而奇異的是,這門神功並沒有修煉的方法,也沒有用於鬥戰的武學,只有一條初看不解,細看耐人尋味的效果:
“天人感應”。
這恐怕就是李存孝剛剛突破就獲得神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有“天人感應”的效果加持,李存孝對於天地之力的親和與應用,完全不是同級武者可以比擬。
這一方祭壇,某種意義上就是李存孝的儒門靈相。
再加上另外兩座神宮中的兩方祭壇,三者便構成了他實現三教合一的“總綱”:
《三壇海會真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