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盤庚遷殷時發起翦商

第751章 其實人生沒有那麼多事情

論道,並沒有討論太久。

因為魯父這邊拿到的書,很多都類似於“故事類的傳記”,這玩意兒需要自己去通讀,然後一點點的體悟。

古之文書,多用文言文,號稱微言大義,除了因為在紙筆墨硯還未成批次出產的時代,任何一種書寫材料,想要製造出來都耗費頗多。

更重要的就是,中國人,不喜歡將話說死。

非黑即白,從來不是這個世界的常態。

更重要的就是,“道家”的思想,一直影響上古先賢。

老子的那一套五千言道德經,是真的結結實實將“道”這個概念,徹底闡述了大半。

樸素唯物主義辯證的思潮影響下。

就如之前子豫所言的那樣,道理在一定範圍內,是經得住考驗,但在這個範圍外,道理就不見得是鐵律了。

所以,古代的經義,絕對不能說死,萬一有個好歹,你說不定要被定在恥辱柱上一輩子。

此外,就是傳抄的問題。

魯父手中的東西,是經過下邊整理的,根本不可能是辛屈的原本。

他雖然有心思寫很多東西,但不是萬能的,他仍然需要有人幫忙編纂謄寫。

而這些活,大部分交給了剛剛從學校裡畢業,選入宮內的中書官們手中。

如此一來,總會有中書官在謄寫的時候,加入符合他們習慣的詞語。

也不是他們想要篡改什麼,而是辛屈寫的文字內容,其實有相當一部分,會下意識用白話文。

而白話文,不符合作為正式文書的標準規範。

雖然現代一直吐槽文言文很難學,可文言文字身就是一套記敘範文,能夠極大程度的降低“文書內容”在傳播之中的失真。

雖然後世翻譯的時候,總會加入各種各樣的見解。

但只要你不走入邏輯的死衚衕,那麼“經義”就可以被自己註釋。

所謂“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就是這個方向的延伸。

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經義”的生命力。

為什麼《易經》是百經之祖,就是這個原因。

因為易經讀懂了,你能從裡頭看到道、儒、法三大家的影子,甚至你還能看到一些佛教的影子。

雖然佛教的是屬於牽強附會,但不可否認,在宋代的文人手中,漢傳佛教其實已經完成了合流。

而辛屈本人,並沒有受到“原生佛教”的影響。

所以他本人寫《佛術》一文的時候,就是用他個人的理解,以及體悟,整理出來的《佛術》,說到底,這玩意兒也是受到了辛屈本人的影響。

總之,一切的一切,都以辛屈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宗”而結束。

不管你想要讀寫什麼儒、什麼法、什麼道,你總要接受辛屈本人的哲思轟炸。

尤其是,辛屈還受過馬列毛的影響。

多且雜,算是魯父本人的感覺。

他也是今天與子旬他們論道的時候,才感覺辛屈這個人,知道的東西太多了,而且方向很多是南轅北轍的。

但偏生他本人,好像不受這些南轅北轍的思想影響,自己就有自己的理解。

想到這裡,魯父看向角落裡的子車餘慶。

他。

似乎強調過,他的學派,是中庸的。

所以,這就是中庸嗎?

“好了好了,頭暈腦脹。”子旬擺了擺手,打斷了還想繼續說的魯父,“辛屈腦袋裡的東西,究竟有多少。這麼多東西存在腦袋裡,他真的不會頭疼嗎?”

“確實如此。”不少人也都揉了揉發脹的眉心。

第一次感覺到,知識如此多的痛楚。

魯父點了點頭,也不多言,起身的時候看了一眼還在寫字的“殷儒”們說:“記錄的時候,最好用燕國的隸書。

隸書的體系完善,字也多,能表達更準確的意思。

畢竟,最後謄寫出來的都是文言文。

只有文言文,才能保證失真的降低。”

“好,你們回去之後,好好記錄清楚。”子旬沒有反對,因為他很清楚,殷商巫師將文字看得很重,而辛屈本人就是個神人,一己之力整理出了兩三套文字系統,而最完善的,自然是隸書,並且隸書的造字法他還發出來了。

地方上已經有些部落,開始用辛屈的“造字法”開始造字,短期內,能彌補文字的不足。

畢竟辛屈的隸書,這些年發展下來,也就只有五千出頭的文字,跟歷史上巔峰期的八九萬字比起來,差太多了。

但也比甲骨文強一些。

魯父起身告辭離開。

留下子旬與眾人討論起來。

走到了外邊,魯父看了一眼跟出來的子車餘慶說:“所以,你覺得為什麼辛屈能夠掌握這麼多知識?”

“思辯。”子車餘慶聲音幽幽響起,“辯證之前,需要思辨。

思辨,思考與辨正,你需要弄清楚,你需要面對的環境,然後再把自己的所學套進去。

才能進行一下步,辯證。

兩個詞同音而不同字,意義也就不同。

辨正以心正,謂知。

辯證以言證,謂行。

二者方向不一樣。

不過,最後需要將兩者合二為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子車餘慶說到這裡,看魯父皺眉表情,一拍腦門說:“差點忘了,這是最新的一套學問,算是儒術的分支,叫做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

“嘿!因為大王整理出來的內容譜系駁雜。此前,一直都是經史子集的劃分。

但所謂陰陽相生,陰陽相剋。

所有的學問,真要論起來,每個人見解不同,於是就很容易吵架。

那麼,為了解決領悟其中奧秘的傢伙無差別攻擊對方。

大王規定了經、術、學、科四個分級制度。

經,現在自然是易經。

易經乃是所有學問的根基,涵蓋天文地理,人文哲思,就好比一棵樹的主幹。

而經下各有總結,可堪一門造化,謂之術。

一術如同粗大的樹枝,因為經義在每個人的理解中發生偏差,又各有道理,於是生長繁榮,就有分歧,但始終是一棵樹上長出來的,因此各有枯榮。

每個粗枝還會發出小枝,可以稱呼為一門學問,所以儒術現在有心學、理學、考據等等方向。

至於科,這個比較不同。

科為條律也叫枝葉,即之前你們討論的‘定理’,而定理必須被應用,同時要體現在現實生產之中。

因此,科偏向冶煉、水利、繁育等等內容。

科最雜,也最小,最細。但科的內容,有很多是從學問衍生的,因此每一科都可以視作一片葉子。

經過完整的梳理之後,燕國的學術方向,其實已經很明確了。

有了大王替天下總結了九文鼎的內容,現在所有人學習的方向,就是完善並繁榮學問與科目。

所以,我覺得,還是中庸最好。

因為中庸,是最接近大王理念核心的。

思辨、辯證,都不過是為了安撫人心。

生產、生活也不過是為了生命的延續。

人嘛。想太多,總是苦惱。

還是清心寡慾好一點。”

“你說這話的時候,為什麼不考慮一下,你究竟站在什麼角度說這個問題?”

魯父沒好氣的瞪了他一眼。

子車餘慶摸了摸鼻子笑道:“我還是那句話,凡事都有個度量衡。

其實,您也不用太在意站位的方向。

因為隨著大王將他的九文鼎傳播開來之後,其實天下之更始,就在眼前了。

您應該能發現,只要殷商沒有辦法正面擊敗幽燕。

那麼勝負手其實已經移位。

大王正在全方位蠶食南方。

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外交,無孔不入。

看看您眼前的北蒙山。”

子車餘慶指著太平宮外的土地:“這裡與幽燕,何其相仿?而這裡是哪裡?

大邑商的舊都,商人的腹心,距離天下之中的洛陽,不過三五百里。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