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天二年/明治二年,4月23日——
鳥羽,秋之山——
青登矗立在秋之山的山頭上,扶著腰間的毗盧遮那,居高臨下地眺望四方。
土方歲三靜候在其身旁,與他比肩。
鳥羽街道——簡稱“鳥羽”,與鴨川相鄰,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大道,連線京都與大坂。
鳥羽以東的3公里外,便是伏見。
伏見乃京畿最重要的兵家重地之一……可能沒有“之一”!
伏見街道、山崎街道、竹田街道等多條大道在伏見彙集。
不論是要進攻京都,還是進攻大津,伏見都是無法繞過的必經之地!
換言之,只要守住伏見,就能守住京畿!伏見在,京畿在!
關於如何擊敗“南朝”,青登早就跟土方歲三、山南敬助等一眾智囊進行了無數輪磋議。
還是那句話——時間在“北朝”這邊。
“南朝”的戰爭潛力遠不及“北朝”,故必將發起先攻。
若引用現代的軍事術語,“南朝”的進攻乃外線作戰,而“北朝”的迎擊則是“內線作戰”。
前者的後勤壓力數倍於後者。
“南朝”必須要在最短時間內分出勝負。
一旦時間拉長,那巨大的後勤壓力勢必會令西鄉吉之助等人苦不堪言。
反觀“北朝”,基本就是在家門口作戰,只要不出什麼亂子,就不可能被拖垮。
綜上所述,青登擬定的戰略非常簡單:先守後攻。
“南朝”的第一波攻勢絕對是最兇猛的。
死死擋住他們的進攻,待他們的銳氣盡喪後,再轉守為攻!
簡而言之,依舊是青登最擅長的那套戰法。
雖然無甚新意,但是很有用!
他所擬定的這項戰略得到了土方歲三、山南敬助等人的一致贊同,甚至還獲得以布呂奈為首的法國軍官們的認可。
基於這一戰略,在發起“仁王武道會”之前,青登頻繁走訪京畿各地以尋找最合宜的防區。
在嚴格考察京畿的地形後,他最終決定將決戰之地設在“鳥羽·伏見”!
鳥羽街道的南北走向的結構,簡直就是抵擋“南軍”的“天選防線”。
除非“南軍”的將士們都長了翅膀,否則當他們向京畿進軍時,就肯定會迎頭撞上鳥羽街道!
不僅如此,鳥羽街道還佔有絕佳的地利。
鳥羽街道的西側是與它緊鄰的鴨川。
也就是說,“南軍”要想攻打鳥羽街道,還得設法擺脫鴨川的阻礙才行。
若欲渡過鴨川,就只能透過以“小枝橋”為主的那幾座橋樑。
只要守住這幾座橋樑,便可讓“南軍”進退不得。
如此,保證“南軍”來多少就死多少!
至於伏見就更不用說了,涉關京畿存亡的生死要地,必須要佈下重兵以嚴防死守才行。
就這樣,青登於“鳥羽·伏見”佈下兩重防線。
第一層防線自然是鳥羽街道。
第二層防線則是伏見。
新選組分作兩部,一部沿鳥羽街道佈陣;另外一部則作為總預備隊,在伏見設防。
負責統領“鳥羽防線”的人,正是土方歲三。
三日前,土方歲進駐“鳥羽防線”,於鳥羽街道以東的一座名為“城南宮”的神社設立本陣。
青登本人則坐鎮伏見。
鳥羽、伏見的周邊地形,青登早就看過成千上萬遍了,說是“瞭然於胸”也不為過。
記住每棵樹的位置……這可能有些誇張。
但記住每個山頭、每片樹林的確切位置,卻是毫無疑問的!
哪怕閉上眼睛,上述的種種細節也能清晰地在其腦海中浮現。
可饒是如此,他還是有種靜不下心來的感覺。
今日來“鳥羽防線”視察時,他按捺不住地登上秋之山的山頭——“秋之山”乃位於鳥羽街道東側的一座小山——一絲不苟地再觀察一遍鳥羽周邊的地形。
於是乎,便有了時下這一幕。
青登不聲不響地四處張望。
土方歲三亦一言不發,默默相伴。
好一會兒後,青登倏地開口,輕輕地對土方歲三說道:
“……歲三,鳥羽就交給你了。”
土方歲三扯了扯嘴角,露出似笑非笑的表情:
“雖然我很想對你說‘有我在,萬無一失’,但這種過於樂觀的言論,我實在說不出口啊。”
青登苦笑一聲,點點頭:
“我明白,‘南軍’絕非省油的燈,尤其是薩摩軍和肥前軍。我們只能盡人事以待天命了。”
內線作戰、雙重防線、以逸待勞……表面上看,新選組已然佔盡優勢,青登大可以自豪地說上一句“優勢在我!”
光是一條鳥羽街道,就足以讓“南軍”欲仙欲死。
但是,暫且不論其他人,反正青登和土方歲三是不敢掉以輕心的。
雖然就名義而言,“南朝”的各個勢力是平起平坐的,但實質上,它們依舊有著地位高低之分,實力最強的薩摩藩穩坐頭把交椅。
換言之,西鄉吉之助乃“南朝”事實上的首腦!
青登和土方歲三都跟西鄉吉之助有過短暫的接觸,知曉此人很擅用兵,城府極深。
明明只要向青登稱臣,就能保住自身與薩摩藩的榮華富貴,卻偏要跟青登撕破臉皮……既然西鄉吉之助敢於做到這個地步,那他肯定是有取勝的把握!
他究竟會如何出招?
他將會採取什麼樣的手段來突破“鳥羽·伏見”?
一想到這兒,青登和土方歲三就不由自主地沉下臉龐。
青登又看了幾眼西方的群山後,徐徐轉身,朝山下走去:
“歲三,我要回伏見了。假使有賊軍的新情報,即刻向我彙報。”
土方歲三頷首:
“嗯,明白。”
……
……
伏見,伏見奉行所——
“快把我們的軍旗掛起來!”
“一!二!三!用力!好,再來!一!二!三!”
“再加一把勁兒!旗杆就快立起來了!”
十數名隊士稍顯笨拙地將新選組的軍旗——誠字旗——高掛在伏見奉行所的上空。
斗大的“誠”字隨風擺動,時卷時舒。
青登將“伏見防線”的本陣兼整片戰場的總本陣,設在伏見奉行所。
跟京都、大津不同,伏見淪為戰場的可能性極高!
正如土方歲三方才所言,“鳥羽防線”絕非萬無一失。
因此,不可忽略最壞的打算……
假使鳥羽街道失陷,伏見便是首當其衝!
屆時,一場慘烈的巷戰難以避免。
為免傷及無辜,青登勒令驅離伏見的非戰鬥人員。
在驅散伏見內外的無辜民眾的同時,新選組的土木老哥們——普請處的手傳們——開始發揮他們的本領。
【注·普請處是新選組的專司於土木作業的部門,基層職位是“手傳”。】
他們在伏見町內的各個路口搭建掩體,為可能爆發的巷戰做準備。
順便一提,“鳥羽防線”的工事營建在更久之前就開始了。
青登前腳剛回到伏見奉行所,後腳就迎面撞上神情肅穆的山南敬助。
“橘君,你回來得正好。有‘南軍’的新情報!”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