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地這邊,武飛將兵事轉交給武恆羽,自己轉入處理政事的位置上。
武恆羽領東市軍精兵,任用趙獻忠為先鋒,繼續北上戰鬥。金戈鐵馬,拖運的戰車,帶著擂鼓聲漸漸地向北。
而武飛身邊愈發安靜,更多的是竹子籌算盤,啪嗒啪嗒的算計聲,以及一卷卷的竹簡歸檔聲。
一方面,武飛預備未來轉交此地給武恆羽,他的封地在這,更適合於建立君臣名分,故提前把軍隊交給他適應。
二來:則是武恆羽太適合鎮守北方了,從顧首關到燕北境內,一路向北補給難度會變大,燕地在夏日,四處都是大澤,冬季則是一片凍土帶。這裡能支援的用兵總數,以不超過三千人為上。需要前線作戰的部隊少而精,以及足夠優秀的後勤規劃。
武恆羽帶的兵就足夠精銳,武飛:兵力在三千以下,騎兵在五百規模左右,武恆羽是可以萬人敵的。
武飛綜合“間”傳來的情報知曉,燕地這個戰場上,敵人受限於糟糕路況,動員的規模再大,區域性兵力規模也不超過五千。而己方有一支數量少,但是萬人敵領導的部隊,就掌握了戰略戰術上主動權。對面哪怕是兵仙都施展不開。
三國時期公孫度掃平遼東就不說了,
最經典是唐朝,高句麗聚兵十五萬,李世民不驚反喜,不僅沒有聚集更多兵力對峙,更沒有采納李道宗的偷家策略,反而是主動圍點打援。李世民為什麼敢這麼狂?抑或是說,這位馬上皇帝為什麼如此自信?
武飛:燕地的生產力或許能撐起暴兵十萬。但此地的交通支撐不了大兵團的聚集,聚集十萬兵團,需要“大城市交通樞紐”匯聚足夠的糧食和物資才能支援。
燕地沒有這樣的交通樞紐,各個城堡雖然多,但是想要把燕地的糧草匯聚到一個點,其損耗將是巨大的。
所以其就算動員起來十萬兵團,也要分散部署。這些散開的兵團則是會被外部派入的精銳部隊逐個擊破。所以接下來,落在武恆羽擅長的領域上。
武飛這邊開始為武恆羽少而精的部隊準備足夠後勤。
在顧首關南邊,武飛建立大量青貯點,採用風力機械對草料進行打碎後,撒入發酵粉進行風乾。哦,這個技術出於大爻北方跑馬的商家,而武飛買了這個技術後,調動了徭役進行了大地窖的建設。
這些青貯點武飛先進行國營,預備十年後交付給那些和東市軍軍官們聯姻的當地士族們經營,給燕渤之間來往的客商提供草料服務。相關法律法規歸納交通部管轄。
注:封建官府內的職位體系太少不能適應這種大型屯點的管理。如果時間一長,缺乏直接對點對人的責任制,就會荒廢。
宣衝是把平日的民營的盈虧甩給這些世家們自負。因為世家們內自有一套績效管理體系,那幾十個相關崗位最後要是幹虧了,都是有家法來控制。
宣衝:這種草料場真的要搞官營,最後會年年虧損積壓,最後會出現剛入職三個月的讀書郎被定罪平賬這種荒唐事。
而草料場掛靠在世家這裡,那就不是能找某個倒黴蛋平賬了事了。至於現在軍用,軍方下達“服務訂單”就行了。
而若是草料場民營上真的出現虧損,要靠著借貸來維持,宣衝則會透過啟用一些工程運輸工程,例如去燕地的深山大規模開採原木這類需要用馬的活計,製造一些訂單讓其能喘口氣。——南疆的各路商家就是這麼被宣衝吊著一口氣死死的支撐著,撐下去,直到來一場大規模戰爭,一舉吃飽。
目前武飛負責渤燕後勤諸多事宜,一切皆穩。除了糧草之外,高濃度酒精,棉布,草藥,以及防止疫病驅邪的符文,也都得儲備穩當。
注:驅邪符文,武飛確定是有用,這個符文燒過後似乎是有微波爐效果,可以對水進行殺菌。
雖然武恆羽的兵力僅在三千,但武飛足足準備了五千後勤人員,其中包括轉運車馬船舶之類種種複雜考量,武飛是完美輔助武恆羽大軍運作。
顧首關一線,武飛開始渤地和燕地進行舉孝廉工作。(燕地的孝廉名額,不一定要燕地本地出身,就如同後世蒙地特招,可以是純粹首善人。)
武飛從渤郡內開始打造一套“臣屬體系”,也就是把自己先前治理渤地的人,領給武恆羽見一面後就行了。
人才都是現成的,趙誠在的時候,武飛和他高烈度對抗的過程中,就已經把班子養成了。
…人才的淬鍊過程…
雙方策動的所有相關軍事行動,要考慮糧道,攻城輜重等進攻路線的漏洞,還要考慮後方被收買,糧食,鐵,草料等環節被破壞。
各種“細枝末節”,趙誠作為“良師益友”是在用“事”教武飛進步。
武飛老爺也不是吃素的,抓細作的安排也是如同一張大網,各家編戶保甲,甚至貨郎都是經銷商給的名額,外地人想要靠近水井,都會被揪住。細作搞破壞就很不容易,搞破壞後想要全身而退更難。
相對的,趙誠在後期用“間”難。基本上出不了重大的破壞成果,但是為了搞點情報,又不得不花費重金。否則“間”會反水的。
根據武飛攻下顧首關後匯總的情報,趙誠聚集的大量“珍珠珊瑚”等稀有物品,都已經被揮霍得差不多。趙誠再不走的話,他府庫也是撐不住了。
當趙誠走後,那些位於渤地的“間”們也都沒好過。他們拿著財寶能跑到哪裡去?帶著財貨轉移到大爻其他地界去,封建時代人離鄉賤。只有遊俠才會逃竄到其他地界,有錢人遷移時,就如三歲小兒持金於鬧市。這些“間”只能在自家土房子中挖了坑,把錢財悄悄埋了,以便於後人挖出來花。
然而武飛刮地雀的名聲豈是浪得虛名?——埋了就能不認賬嗎?
在顧首關昊軍守將黃濤的儲物室內,武飛拿到了這“百官行述”的一系列受賄名單,表情是非常精彩,“行賄記賬寫日記”簡直是個最好的東西。
武飛並沒有學習曹丞相那樣一把火燒掉,而是迴歸了“刮地雀”的嘴臉。所有當了敵“間”的家族統統被點名,他們從趙誠那收的財貨全部被武飛挨個挨個收繳。
至於“間”聯絡的那些首鼠兩端的世家們?其中大部分是黃玉城內的世家,被武飛狠狠的刮過一次,他們心裡有不忿,武飛是很理解。並不準備搞斷頭臺處理。
武飛:畢竟人之常情嘛,我心眼雖然小,但是還沒小到看誰不爽就夷三族的地步。
就在武恆羽在前面猛打時,武飛一個一個把渤郡內那些個世家們喊過來喝茶。
這些和武飛同甘共苦的渤郡世家維持會鄉老們,在看到“百官行述”自家人的名單後,一個個臉色驟變。
武飛和他們說道:“我是沒問題,但我大哥小心眼。未來的話,他要在本地做主,爾等可能不好過。”
這些渤郡的鄉老們連忙表示:“武飛大人,我等離不開你。”
這些渤郡兩面派們,言下之意,未來渤地出現爭權奪利,要站在武飛這邊、
然而武飛點了點頭促狹地笑了笑:“我也離不開你們,諸位不妨就跟我走吧。”
武飛說出了讓這些倒黴世家們心跳驟停的方案,那就是武飛沒打算留在渤郡,而是直接要返回老家那邊。當然順手要再刮一波,只不過相較於最先是“刮”財,現在是直接把人全部颳走。
“大人你要回去?”一個為首的世家代表顫顫巍巍的問。
武飛:“怎麼,不願意?你們不是都要追隨我嘛。剛剛你們的話都說了,矢志不渝,我最討厭三心二意不忠之徒,在我老家那兒這樣人要浸豬籠。”
武飛不學曹操的“大度”,而且“燒書信”是因為曹操需要控制該區域,所以迴避自己和地方世家的矛盾。
曹老闆可不是什麼心胸寬廣之徒。橫槊賦詩捅死了沒說對話的人,為了稱王,對荀彧不顧情面地下手。
而現在武飛不需要理睬自己和地方的世家矛盾。要的是徹底清算,給武恆羽掃清矛盾。
世家只要離開了他們的老家,來到自己劃定的地盤,敢和自己有矛盾?——武飛很自信,他們遷徙到自己地盤後,以後一定會稱呼自己是“伏魔忠孝靈霄飛元真君”。
為了幫武恆羽在地方上站穩腳跟,武飛是用了渾身解數。
武飛知曉,武恆羽性子高傲,容不了有一些“瑕疵”的群體,同時也不懂得如何給“瑕疵群體”進行無害化安置。以武恆羽的性格,在知道真相後反而是會給其穿小鞋,會刺激這群人在不確定的時間和流程上突然爆發。(如關羽在打荊州時糜芳的背刺)
所以武飛提前把他的那些潛在矛盾群體給拖出去了。
…烏鴉們走後新燕子飛過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